琵琶仙·中秋的创作背景二

创作背景二
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会因为某些特殊的背景而成为经典之作。就像这首《词作乃中秋月下》,它是纳兰性德在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所作。此时的纳兰性德正处于丧偶的悲痛之中,他的妻子卢氏早已去世。 中秋,是华夏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该节日以月亮为主题,被诗人们用来寄托对亲人、爱人、故乡等的思念和祝福。正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此时的纳兰性德心情沉重,思绪万千,把自己的情感拟词于墨宝之上,化作了这首《词作乃中秋月下》。 从文学角度看,《词作乃中秋月下》是一首以“月”为指向的抒情词。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于逝去妻子的思念之情。词开篇即以“中秋”二字为首,表达出对节日的想念;接着紧咬“明月”二字,意境开阔,充满广阔空间的美感。中间渗透着对妻子往事的回忆,清晰而生动。末句则点出了作者的情感谴责和悲哀,抒发了他痛苦的心情。可以说,《词作乃中秋月下》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 总之,正是因为纳兰性德特殊的背景和情感,才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佳作。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且能够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中秋节的美好寓意,感受人生中的离愁别绪。


诗文: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