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译文及注释: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注释:
碧海年年:指大海常年保持着蓝绿色的颜色,形容大海的美丽。
冰轮:指月亮,因为月亮像一个圆形的冰轮。
圆缺:指月亮的圆圈中间有一部分缺失,形成了月亮的缺口。
秋香:指秋天的花香。
清辉:指月光的明亮。
愁中看、好天良夜:指在悲伤的心情中,看到美好的天空和夜晚。
尽成悲咽:指悲伤的情绪无法自控,只能哭泣。
只影而今:指只有月亮的影子,没有月亮本身。
那堪重对:指难以再次面对。
旧时明月:指过去的月亮,形容时光流逝,岁月不停。
花径里、戏捉迷藏:指在花径中玩捉迷藏的游戏。
萧萧井梧叶:指井边的梧桐树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轻纨小扇:指轻薄的纱扇。
凉热:指凉爽和温暖。
填膺百感:指心中充满了各种感觉和情绪。
紫玉无情:指月亮冷漠无情,不会因为人的情感而改变。
夜寒吹裂:指夜晚的寒冷天气,吹裂了纱扇。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创作背景、宝鼎现、公元1297年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于公元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创作的。当时,已经是南宋灭亡近二十年的时候,整个民族处于历史的低谷,人们对于过去的繁华和辉煌感到越发怀念和惋惜。这首词《宝鼎现》就是在元宵夜写成的,作者感慨今昔,追忆故国,表达了对于亡国的哀思和思乡之情。宝鼎作为古代社会中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富强和繁荣,然而眼下却只剩下了空虚和凄凉。在这种背景下,纳兰性德借助自己深刻的才情和敏锐的观察力,抒发出了对失去的祖国的痛苦和心酸,以此寄托了自己的民族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纳兰性德的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笔调清新凝重,情感真挚动人。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色,并表达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追忆。
在诗中,纳兰性德通过描绘中秋时节月色明亮清爽、游人嬉戏欢乐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往日欢聚时刻的怀念与眷恋之情。然而,在这种幸福的场景中,仍然有着孤独与失落。从“只影而今”这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已有寂寞的阴影。最后一句“总茫茫,不关离别”则更是升华了全篇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及现实的不安和迷茫,而寒夜之笛声则是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含义,留给读者自行想象和联想。
纳兰性德以清新凝重的笔调、真挚动人的情感,刻画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色,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眷恋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失落、不安和迷茫之情,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命运的无常。
赏析详情»
鉴赏:
这篇词是纳兰性德的《长恨歌》中的一首,以中秋之夜的明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片描述了今宵明月,月圆人不在,写景之中寄托了作者受伤的心。他看着满天的繁星和皎洁的明月,不禁感慨岁月无情,物是人非,曾经美好的时光早已过去,而如今却只能孤独地怀念。通过“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这句话,词人透露出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时刻的眷恋和对逝去爱人的怀念,让人感到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下片则通过“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这句话,描写了词人与故人欣赏明月、赏花嬉戏的美好回忆。此句用“花径”、“井梧叶”等具体形象,将往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个场景在脑海里浮现,使人能够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与情感所营造出的景象交织,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整首词的气质清冷、寂寞、悲凉,透过对明月、自然和往事的描绘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纳兰性德的笔下,词人的内心情感得以准确表达,让人感受到他忆旧伤怀之情。这首词建立起柔美的情感画卷,展示了纳兰性德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内在世界的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二:
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会因为某些特殊的背景而成为经典之作。就像这首《词作乃中秋月下》,它是纳兰性德在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所作。此时的纳兰性德正处于丧偶的悲痛之中,他的妻子卢氏早已去世。
中秋,是华夏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该节日以月亮为主题,被诗人们用来寄托对亲人、爱人、故乡等的思念和祝福。正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此时的纳兰性德心情沉重,思绪万千,把自己的情感拟词于墨宝之上,化作了这首《词作乃中秋月下》。
从文学角度看,《词作乃中秋月下》是一首以“月”为指向的抒情词。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于逝去妻子的思念之情。词开篇即以“中秋”二字为首,表达出对节日的想念;接着紧咬“明月”二字,意境开阔,充满广阔空间的美感。中间渗透着对妻子往事的回忆,清晰而生动。末句则点出了作者的情感谴责和悲哀,抒发了他痛苦的心情。可以说,《词作乃中秋月下》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
总之,正是因为纳兰性德特殊的背景和情感,才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佳作。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且能够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中秋节的美好寓意,感受人生中的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译文】蓝天碧海常常保持这样的清新明朗,可是云层之间的月亮,为何有时是圆的,有时又是缺的呢?今晚,凉风拂面,地上的花朵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画栏上的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像白雪般晶莹剔透。谁能想到,这个宜人的夜晚,会令人感到忧愁、悲痛。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
【译文】孤独的身影怎能面对曾经的明月?那个时候,也是这样一个中秋之夜,你和我在花径上玩捉迷藏,曾经吓落了金井梧桐的霜叶。手中轻盈的小纨扇,至今已经经历了多少春秋。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但这与一般的想念别离无关。
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注释】
1. 紫玉萧:一种管乐器,发音类似于笛子。
2. 吹烈:指奏出强烈动听的乐音。
【译文】面对这曾经的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在寒风中奏出动听的曲调。
译文及注释详情»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出生于满汉融合时期,家庭有贵族背景,兴衰与王朝国事有关。他曾在宫廷任职,但渴望过平淡的生活,他的诗词创作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他的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