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围绕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所写的一首诗展开。慈恩寺是为了纪念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所建,而慈恩寺塔则是三藏法师玄奘在当地所建造的,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时,对慈恩寺塔进行了改建,并增高至七层。在那个时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到大雁塔登顶,并吟诗作赋,其中包括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人,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诗篇。不过,现如今我们只能在历史资料中找到其中的部分内容,其他的已经失传。而杜甫所写的这首诗,则是同题诸诗中的佳作之一,被后人视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蓬勃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大雁塔作为文学创作的背景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文: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