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译文及注释:
高高的标杆跨越苍天,烈烈的风势从未停歇。只有广阔胸怀的人才能登上这里,翻过百般忧虑。
方才知道象征的力量,足以追寻深邃的秘密。仰望穿过龙蛇的洞窟,才能走出幽深的枝叶支撑。
北方的七颗星在天幕中闪耀,河汉的声音向西流淌。羲和驾着鞭子驱赶白日,少昊行走在清秋之中。
秦山突然破碎,泾渭之水难以寻觅。俯视只有一片气息,怎能辨别皇城的所在。
回首呼唤虞舜,苍梧之间云正愁。可惜瑶池的美酒已经喝尽,太阳已经西斜在昆仑山上。
黄鹄不停地飞翔,哀鸣声无处寻求。你看那些随着阳光飞翔的雁儿,各自有着自己的谋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杜甫的《高踞楼》是一首描写寺塔建筑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歌。全诗描绘了一座高塔直插苍穹,烈风不停地吹拂着高塔,使得登塔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和忧虑。
诗中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开头,用极具想象力的笔触营造出高塔耸立、苍穹直插的视觉效果。而且烈风不停地吹拂,更加突出巨大的气势和氛围。这种夸张的描绘手法,让读者产生内心的震撼和惊叹。
而在接下来几句中,“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则传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特情感。他不仅仅是因为高塔和烈风而感到震撼,更是因为眼前景象所带来的思考和联想,他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忧虑和不安。这种感慨和情感,充满了激情与深度,展示了杜甫的文学造诣。
此外,诗人还通过“方知象教妙,冥搜追物华”等描写,既揭示了寺塔建筑的神秘和深奥,又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整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文化内涵,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杜甫的《高踞楼》是一首气势恢宏、感情丰富的诗歌,通过寺塔建筑和烈风、苍穹的描绘,展现出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内心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围绕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所写的一首诗展开。慈恩寺是为了纪念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所建,而慈恩寺塔则是三藏法师玄奘在当地所建造的,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时,对慈恩寺塔进行了改建,并增高至七层。在那个时代,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到大雁塔登顶,并吟诗作赋,其中包括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人,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诗篇。不过,现如今我们只能在历史资料中找到其中的部分内容,其他的已经失传。而杜甫所写的这首诗,则是同题诸诗中的佳作之一,被后人视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蓬勃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大雁塔作为文学创作的背景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补充汉字译文】:
慈恩寺:佛教名刹,位于今日西安市雁塔区;
穹庐:圆顶的屋子;
似:像;
强劲:雄浑有力的;
风:指大自然的风,可以理解为气息;
休止:停止。
【注释】:
这段文字描绘了慈恩寺塔的高耸和强劲的风,表达了登上此楼所需具备的心境。
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补充汉字译文】:
极目远驰:眺望远方;
佳作:好的文章或诗歌;
探寻:发现。
【注释】:
这段文字表达了从慈恩寺塔顶部眺望远方,可以领略佛教的威力,可以激发人们写出好的文章或诗歌,探寻美好风景。
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补充汉字译文】:
仰面:仰望;
弯曲的磴道:蜿蜒而上的山路;
支木交错:树木交错;
北斗七星:北方的七颗星星;
银河:天上的一道亮线;
流动:流淌;
羲和:传说中的天象官,掌管天气;
鞭赶:催促。
【注释】:
这段文字描绘了登上慈恩寺塔的经历,包括仰望天空,欣赏北斗七星和银河,在白天欣赏太阳和掌管天气的羲和,以及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的季节。
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补充汉字译文】:
终南诸山:终南山的众山;
若:好像;
破碎成块:景色开始模糊;
泾渭之水:指泾河和渭河,两条河流交汇于西安市区;
清浊:指水的浑浊程度;
空蒙: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虞舜大帝: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圣君,被尊奉为贤明的代表人物之一;
寝陵:墓地;
苍梧之地:虞舜大帝的墓所在的地方;
瑶池:神话中的仙境;
黄鹄:相传是日光之神,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祖先之一;
追阳逐暖:指鸟类迁徙的季节性现象;
稻梁:稻子的成熟期。
【注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从慈恩寺塔俯视周围的景象,包括终南山的众山,泾河和渭河的清浊难辨,以及从高处看不清楚长安城的位置。同时,作者呼唤虞舜大帝,并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逝去时间的思考。最后,作者又用群雁的迁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目标。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