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的春天,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这时的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杜甫得知故人消息后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的杜甫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不由自主地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这四首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表示了杜甫初归草堂时的一些心情和见闻。
据明末的王嗣奭所言,《绝句四首》属于杜甫自适语的作品,意为自我陶醉式的言辞。可能是当时杜甫因为各种原因而在草堂居住,所以他干脆以“绝句”为题,没有对诗进行拟题,表现出自然随兴的创作方式。这组诗通过杜甫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春日草堂初见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
在诗中,“碧云冉冉,钟鸣鼎食之间”、“清泉石上流,竹影花间去”等景象,展现了杜甫对于自然景色的敏锐感知和生动描绘能力。诗人运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将静态的自然景色与动态的人物行为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文学史上,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创造者之一,在他的诗歌中,融入了自然、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素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绝句四首》则是杜甫创作中的一个经典篇章,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初归草堂时的欣喜心情和所见所感,为后世留下了精彩的文学遗产。
诗文: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