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要介绍一首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时在密州所作,是一首充满了思乡之情的佳作。 苏轼是一位政治立场鲜明、不爱妥协的文学巨匠。因为与当时的政治变革者王安石等人意见不合,苏轼被贬至地方任职。他曾多次请求调回家乡,以便与亲人团聚,但都未获批准。直到公元1074年,苏轼被任命为密州知州,但即便如此,他仍未能与家人相聚。 时间飞逝,到了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已经与弟弟苏辙分别七年。在这个美丽的夜晚,银辉点点,中秋之月高悬于空。苏轼面对这美丽的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迎着酒兴的同时,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总之,这首词是一位思乡之人的心灵独白,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情感,也展现了一位文学巨匠内心深处的柔软和脆弱。


诗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标签:豪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