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宋濂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声名远扬。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回到了家乡浦江。在这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土地上,宋濂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几年的时光。
然而,宋濂并没有就此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社会的责任。相反,他利用自己的名声和社会地位,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并在这一年应诏从家乡前往应天(今江苏南京)拜访同乡晚辈马君则。
在这篇序文中,宋濂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向读者们传达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政治家的理念和追求。他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宋濂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和学习,才能成为像朱元璋时期那样具有才华和德行的人才。
宋濂的这篇序文,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它通过对宋濂自身的学习经历和态度的介绍,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的理念。在宋濂的努力下,许多年轻人受到他的启示,成长为拥有才华和德行的人才,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