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根据您提供的内容,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和《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违背了秦赵两国就换城池和和氏璧达成的协议,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这导致秦国可以指责赵国违反协议,从而发动进攻。因此,他认为蔺相如是侥幸逃过灾难的。
然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却提到了一个更全面的情况。据记载,秦赵两国本来就已经就换城池和和氏璧达成了协议,秦国要求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也同意给予。但是当和氏璧到达秦国,秦国却不履行承诺,反而说要再交换几座城池。此时,赵国认为秦国已违反了协议,所以拒绝再次换城池。最后,赵国将和氏璧归还,并在原协议的基础上还给了秦国一些赔偿。
因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所做的是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违反了协议的成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已经做出了让步,而秦国仍然不顾承诺。因此,蔺相如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是义正言辞的。
综上所述,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并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诗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