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及注释:
蔺相如得到完整的璧,人人都称赞他。但我还不敢相信这件事情。
当时,秦国以虚假的名义,欺骗赵国,威胁要夺走他们的璧。当时说要夺璧,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真的想要窥探赵国。如果赵国得到了他们的情绪,就不会把璧给出去;如果赵国没有得到他们的情绪,就会把璧给出去。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怎么能既害怕又挑衅呢!
而且,秦国想要璧,赵国不想给璧,两者都没有曲直之分。如果秦国拿到了璧,赵国不给城,那就是秦国的问题;如果秦国放弃城,璧就归赵国。如果秦国想要曲解赵国,那就只能放弃璧;如果害怕放弃璧,那就只能不给。秦国王按照图纸给了城,还设了九个宾客,斋戒后接受了璧,他已经没有退路了。璧进了秦国,城没有给,蔺相如就前来请求:“臣知道大王不会给城。这个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是秦国的宝贝。现在,如果大王因为这个璧而失去了十五座城,那么这些城的子孙后代都会对大王怀恨在心,认为大王把他们当作草芥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却要得到赵国的璧,这样一来,就会在天下失去信誉。臣请求在国内就死,以明大王的失信!”秦国王未必不会把璧还回来。现在,为什么要让舍人带着璧逃跑,回到秦国呢?
当时,秦国并没有想要和赵国断交。他们让秦国王发怒,把蔺相如关进市场,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压迫邯郸,要求璧和信,第一次胜利,蔺相如被杀;第二次胜利,璧最终进入了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能够完整地得到璧,这是天意。如果他的性格像渑池的水一样刚强,像颇廉一样柔软,那么他的才能就会更加出众。他之所以能够完整地得到赵国的璧,是因为天意曲全。
注释:
注释:
1.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曾经以巧计保住了赵国的“完璧归赵”之宝。
2. 完璧:指赵国的国宝“璧”,因为它是完整无缺的,所以称为“完璧”。
3.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
4. 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
5. 十五城:指赵国的十五座城池。
6. 璧:指赵国的国宝“璧”。
7. 弗予:不给。
8. 曲直:指是非曲直、正义非正义。
9. 入璧:指将璧交给秦国。
10. 九宾:指秦国的九位大臣。
11. 斋:指斋戒、祭祀。
12. 相如:指蔺相如。
13. 僇:指软禁、监禁。
14. 武安君:指秦国的武安君。
15. 邯郸:指赵国的都城。
16. 责:指追究、问责。
17. 一胜:指赵国战胜秦国。
18. 族:指灭族、杀害全家。
19. 再胜:指赵国再次战胜秦国。
20. 劲渑池:指蔺相如的故事,他曾经在渑池边练习射箭,射箭时劲道十足,箭矢能穿透铁甲。
21. 柔廉颇:指《孟子》中的故事,廉颇是赵国的将领,他的兵法是“柔中带刚”,即柔软中带有刚强。
22. 天固曲全之哉:指天道曲全,即天道弯曲而能保全万物。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价:
根据您提供的内容,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和《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违背了秦赵两国就换城池和和氏璧达成的协议,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这导致秦国可以指责赵国违反协议,从而发动进攻。因此,他认为蔺相如是侥幸逃过灾难的。
然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却提到了一个更全面的情况。据记载,秦赵两国本来就已经就换城池和和氏璧达成了协议,秦国要求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也同意给予。但是当和氏璧到达秦国,秦国却不履行承诺,反而说要再交换几座城池。此时,赵国认为秦国已违反了协议,所以拒绝再次换城池。最后,赵国将和氏璧归还,并在原协议的基础上还给了秦国一些赔偿。
因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所做的是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违反了协议的成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已经做出了让步,而秦国仍然不顾承诺。因此,蔺相如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是义正言辞的。
综上所述,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并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评价详情»
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一篇具有散文特征的哲理逻辑分析文章。作者王世贞在文章中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经典故事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评价。
文章首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个故事存在疑虑,随后从晰理、纪事、抒情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其观点。
在语言上,该文既求简又求精。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作者的论点,同时又精确地运用语言,使读者理解更加深入、清晰。
此外,该文还是一篇翻案文章,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独辟蹊径,使用娴熟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逻辑思维,使得文章内容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通过对经典故事的重新思考,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独特特征。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裂,只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获取利益。而且,如果赵国得到璧而不给城,秦王也可以上前抱怨:“我们让你们取得了氏璧,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城池?”总之,这件事情的结果是,秦国得到了氏璧和十五座城池,赵国失去了氏璧但保住了颜面,同时也明白了在外交谈判中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意图来行动,不能单纯追求名义上的道义和荣誉。下面是译文和注释: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
Lín Xiàngrú wán bì guī Zhào, rén rén dōu chēngzàn tā.
蔺相如把氏璧完好地送回了赵国,受到了所有人的赞扬。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
Qín guó yǐ shíwǔ zuò chéngchí de kōngmíng, qīzhà Zhào guó yǐ lèsuǒ Héshì bì.
秦国以虚假的十五座城池作为筹码,欺骗赵国强行要求归还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
Zhè shí shuō tā yào dédào bì shì shíqíng, ér bùshì jiè cǐ yǐ kuīshì Zhào guó.
这时说要获取和氏璧是出于实际需要,而非借机窥探赵国的实力。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Zhào guó zhī cǐ shíqíng jiù bù gěi, bùzhī cǐ shíqíng jiù gěi; zhī cǐ shíqíng ér jùpà Qín guó jiù gěi, zhī cǐ shíqíng ér bù jùpà Qín guó jiù bù gěi.
如果赵国知道了秦国的真实意图就不会把和氏璧交出去;如果不知道秦国的真实意图,就会把和氏璧交出去;如果知道秦国的真实意图却又害怕秦国,就会交出和氏璧;如果知道秦国的真实意图却又不害怕秦国,就不会交出和氏璧。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Zhè zhǐyào liǎng jù huà jiù néng jiějué le, wèihé jù jùpà tā ér yòu qù jīnù tā ne?
这件事情只需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为什么要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Kuàngqiě Qín guó xiǎng yào dédào Yùbì, Zhào guó bù gěi, shuāngfāng dōu méiyǒu shénme shìfēi qūzhí kěyán.
况且,秦国想要获取和氏璧,但赵国不肯交出,双方都没有义理上的曲直可言。
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
Zhào guó sòng qù Yùbì ér Qín guó bù gěi chéng, qí qū zài Qín. Qín guó gěi chéng ér Zhào guó shōuhuí le Yùbì, qí qū zài Zhào.
如果赵国送出了和氏璧而秦国不归还城池,那么错误在于秦国;如果秦国归还了城池而赵国收回了和氏璧,那么错误则在于赵国。
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Yào xiǎng shǐ Qín guó lǐqū, zé bùrú fàngqì Héshì bì; hàipà shīqù Héshì bì, zé bùrú bù gěi.
如果想让秦国处于理亏的情况,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如果害怕失去和氏璧,就不应该交出来。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
Qín wáng jìrán ànzhào dìtú huà gěi le chéngchí, yòu shè jiǔ bīn zhī yí diǎn, zhāijiè zhī hòu cái jiēshòu Yùbì, qí shì yǐ shì bùdé bù gěi chéng de le.
既然秦王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和氏璧,他已经势不可挡地要给赵国城池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
Rúguǒ Qín wáng dédao le bì ér bù gěi chéng, Xiàngrú biàn kě shàng qián chénshù: “Wǒ běnlái jiù zhīdào dàwáng shì bù huì gěi chéng de. Zhè bì bù jiùshì Zhào guó de yī kuài Yùbì ma? ér shíwǔ zuò chéngchí shì Qín guó de bǎowù. Xiànzài jiǎrú dàwáng yǐ yī kuài bì de yuángù, ér pāoqìle shíwǔ zuò chéngchí, shíwǔ chéng de báirén, dōu huì shēnshēn yuànhèn dà wáng xiàng cǎojiè yīyàng pāoqìle tāmen. Dàwáng bù gěi chéng, ér piànqùle Zhào guó de bì, wèile yī kuài bì de yuángù ér shīxìn yú tiānxià, wǒ qǐngqiú sǐ zài zhèlǐ, yǐ biǎomíng dà wáng de shīxìn.” Zhèyàng, Qín wáng wèibì bù guīhuán Yùbì。
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Dāngshí wèishéme yào pài shǒuxià de rén cáng bì táolí, cóng'ér shǐ lǐzhí de yī fāng guīyú Qín guó ne!
为什么当时要让人把和氏璧藏起来逃离,从而让本来理直的一方被归于秦国呢?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只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获取利益。
Dāngshí Qín guó bìng bù xiǎng yǔ Zhào guó guānxì pòliè, zhǐshì xiǎng jièzhù zhège jīhuì huòqǔ lìyì.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的关系破裂,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获取利益。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他曾任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他喜欢写古诗文,自李攀龙主文盟以来,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他的著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