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讲书的题解

题解
梅直讲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曾担任国子监直讲一职,辅佐博士。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他以优秀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学识备受赞誉。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于宋神宗嘉佑二年(1067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参评官则是梅尧臣。考试结束后,苏轼写了这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 在这封信中,苏轼首先感谢欧阳修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使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对于梅尧臣,则表示他是自己学习上的知己和引路人。苏轼认为,士人只有遇到了知己,才能真正体会到“士遇知己之乐”。在作者内心深处,他希望能够像梅尧臣那样,有志于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封信不仅是苏轼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更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生抱负的追求。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士人对于真正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的崇高追求。


诗文: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