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直讲书》拼音译文赏析

  • shàng
    meí
    zhí
    jiǎng
    shū
  • [
    sòng
    ]
    shì
  • shì
    meǐ
    shī
    zhì
    chī
    xiāo
    shū
    zhì
    jūn
    cháng
    qiè
    beī
    zhōu
    gōng
    zhī
    guān
    shǐ
    jiàn
    è
    chén
    cài
    zhī
    jiān
    ér
    xián
    zhī
    shēng
    jué
    yán
    yuān
    zhòng
    yóu
    zhī
    xiāng
    wèn
    yuē
    feǐ
    feǐ
    shuài
    kuàng
    dào
    feī
    xié
    weí
    yán
    yuān
    yuē
    zhī
    dào
    zhì
    tiān
    xià
    néng
    róng
    suī
    rán
    róng
    bìng
    róng
    rán
    hòu
    jiàn
    jūn
    yóu
    rán
    ér
    xiào
    yuē
    huí
    shǐ
    使
    ěr
    duō
    cái
    weí
    ěr
    zǎi
    tiān
    xià
    suī
    néng
    róng
    ér
    xiāng
    nǎi
    jīn
    zhī
    zhōu
    gōng
    zhī
    guì
    yǒu
    zhī
    pín
    jiàn
    zhào
    gōng
    zhī
    xián
    guǎn
    cài
    zhī
    qīn
    ér
    zhī
    xīn
    zhōu
    gōng
    shuí
    guì
    ?
    ér
    zhī
    suǒ
    gòng
    pín
    jiàn
    zhě
    jiē
    tiān
    xià
    zhī
    xián
    cái
    !
    shì
    suì
    shí
    shǐ
    zhī
    shū
    wén
    jīn
    tiān
    xià
    yǒu
    ōu
    yáng
    gōng
    zhě
    weí
    rén
    mèng
    hán
    zhī
    ;
    ér
    yòu
    yǒu
    meí
    gōng
    zhě
    ,
    cóng
    zhī
    yóu
    ér
    zhī
    shàng
    xià
    lún
    hòu
    zhuàng
    shǐ
    néng
    wén
    xiǎng
    jiàn
    weí
    rén
    piāo
    rán
    tuō
    shì
    zhī
    ,
    ér
    fāng
    xué
    weí
    duì
    ǒu
    shēng
    zhī
    wén
    qiú
    dǒu
    shēng
    zhī
    jìn
    jiàn
    zhū
    gōng
    zhī
    jiān
    lái
    jīng
    shī
    nián
    weì
    cháng
    kuī
    mén
    jīn
    nián
    chūn
    tiān
    xià
    zhī
    shì
    ,
    qún
    zhì
    zhí
    shì
    ōu
    yáng
    gōng
    shí
    qīn
    shì
    zhī
    chéng
    huò
    zài
    èr
    ér
    wén
    zhī
    zhí
    shì
    wén
    weí
    yǒu
    mèng
    zhī
    fēng
    ;
    ér
    ōu
    yáng
    gōng
    néng
    weí
    shì
    zhī
    wén
    ér
    shì
    zài
    feī
    zuǒ
    yòu
    weí
    zhī
    xiān
    róng
    feī
    qīn
    jiù
    weí
    zhī
    qǐng
    shǔ
    ér
    xiàng
    zhī
    shí
    nián
    jiān
    wén
    míng
    ér
    jiàn
    zhě
    cháo
    weí
    zhī
    tuì
    退
    ér
    zhī
    rén
    gǒu
    guì
    pín
    jiàn
    yǒu
    xián
    yān
    ér
    weí
    shì
    gǒu
    jiǎo
    shí
    zhī
    xìng
    cóng
    chē
    shǔ
    shí
    rén
    shǐ
    使
    xiàng
    xiǎo
    mín
    ,
    guān
    ér
    zàn
    tàn
    zhī
    zhuàn
    yuē
    yuàn
    tiān
    yóu
    rén
    gài
    yōu
    zaī
    yóu
    zaī
    suì
    zhí
    shì
    míng
    mǎn
    tiān
    xià
    ér
    weì
    guò
    pǐn
    róng
    wēn
    rán
    ér
    wén
    zhāng
    kuān
    hòu
    dūn
    ér
    yuàn
    yán
    yǒu
    suǒ
    dào
    shì
    yuàn
    wén
    yān

原文: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汉字译文: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1. 《诗》至《鸱枭》:指《诗经》中的《鸱鸮》篇,是一首描写鸟类的诗歌。

2. 《书》至《君奭》:指《尚书》中的《君奭》篇,是一篇关于君王治国的文章。

3. 周公:指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和周武王的叔父,被封为鲁公。

4. 孔子: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 陈、蔡:指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都是孔子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6. 弦歌之声不绝:指孔子在陈、蔡之间听到的音乐声。

7. 颜渊、仲由之徒:指孔子的两位学生颜渊和仲由。

8.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意为“不是熊,不是虎,在那辽阔的野地上”。

9.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意为“即使我的道理不被世人所容,但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有不被容纳,才能见到真正的君子。”

10.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意为“即使世人不能容纳我的道理,但我的学生们仍然能够相互欣赏和享受。”

11. 召公: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大臣召忽,是孔子的一位学生。

12. 管、蔡:指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都是召公的故乡。

13. 对偶声律之文:指古代诗歌中的对仗和韵律。

14. 斗升之禄: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高官厚禄。

15. 欧阳公:指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16. 孟轲、韩愈:指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17. 梅公: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梅尧臣。

18. 从之游:指与欧阳修一起游玩和交流。

19. 世俗之乐:指世俗的享乐和娱乐。

20. 侥一时之幸:指暂时的成功和荣誉。

21. 闾巷小民:指普通百姓。

22. 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意为“优游自在,可以度过一生”。

23. 五品:指官职等级中的第五级,是比较低的官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析
《上梅直讲书》是一篇书信体的应用文,它是苏轼在礼部考试中得到第二名后写给考官梅尧臣的感谢信。这篇信的背景是梅尧臣本来不会参与到阅卷工作中来,但由于苏轼的挚友欧阳修的保荐,让他得以参与,最终对苏轼的考试成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尽管梅尧臣在五六个考官中品阶最低,但苏轼认为他是最值得感谢的一个,因为他的参与实际上改变了苏轼的命运。 《上梅直讲书》的重要之处在于苏轼非凡的见识眼力。全文被现代人断成了两大段。作者首先用自己的读书心得开头,表达了他对周公、孔子等历史名人的崇敬之情。然后,他开始感谢梅尧臣,并列举了梅尧臣的一些优点:能够洞察时事,不盲从权威,有勇气说实话,独立思考,不囿于传统观念等。最后,他再次表达了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 苏轼在这篇信中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他把自己的考试命运与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超越个人的宏大视野和思想追求。同时,他也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的态度。这种独立精神和不盲从权威的态度,对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尽管《上梅直讲书》只是一封感谢信,但它却被选入《古文观止》中,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既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情感和命运,又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解析详情»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概括为:插叙结合、伏笔巧妙、实写深刻。作者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援引史实,探讨了即便是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后一句话“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则是对前半部分的伏笔,为后半部分的插叙做了铺垫。后半部分则直接叙述了作者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而终于受到他们的赏识,并赞扬了梅尧臣之为人。这种插叙结合的方式不仅使文章具有层次感,而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思考和感触。同时,伏笔的巧妙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最后,实写的深刻表达更是使整篇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独特而充满魅力的。 写作特点详情»


题解
梅直讲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曾担任国子监直讲一职,辅佐博士。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他以优秀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学识备受赞誉。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于宋神宗嘉佑二年(1067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参评官则是梅尧臣。考试结束后,苏轼写了这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 在这封信中,苏轼首先感谢欧阳修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使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对于梅尧臣,则表示他是自己学习上的知己和引路人。苏轼认为,士人只有遇到了知己,才能真正体会到“士遇知己之乐”。在作者内心深处,他希望能够像梅尧臣那样,有志于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封信不仅是苏轼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更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生抱负的追求。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士人对于真正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的崇高追求。 题解详情»


译文
《鸱鸮》《君奭》两篇文章,独显周公之才华。然而,我每次读到这两篇文章时,却总是为周公没有遇到知己而悲叹。直到读到《史记》,我才明白孔子的快乐和孤独。孔子在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时,依然能弹琴唱歌,并与学生颜渊、仲由等人互相问答,过着自我满足的生活。虽然他的理想未能被天下接受,但他和学生们一同共度贫穷却快乐幸福。与此相比,周公虽然拥有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寻得知己,所以其富贵也比不上孔子的贫贱。然而,与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这一点就值得欣喜了。当年,我七八岁时才开始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之流,另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逐渐成长,并读到了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 译文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