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译文及注释: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汉字译文: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1. 《诗》至《鸱枭》:指《诗经》中的《鸱鸮》篇,是一首描写鸟类的诗歌。
2. 《书》至《君奭》:指《尚书》中的《君奭》篇,是一篇关于君王治国的文章。
3. 周公:指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和周武王的叔父,被封为鲁公。
4. 孔子: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 陈、蔡:指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都是孔子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6. 弦歌之声不绝:指孔子在陈、蔡之间听到的音乐声。
7. 颜渊、仲由之徒:指孔子的两位学生颜渊和仲由。
8.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意为“不是熊,不是虎,在那辽阔的野地上”。
9.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意为“即使我的道理不被世人所容,但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有不被容纳,才能见到真正的君子。”
10.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意为“即使世人不能容纳我的道理,但我的学生们仍然能够相互欣赏和享受。”
11. 召公: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大臣召忽,是孔子的一位学生。
12. 管、蔡:指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都是召公的故乡。
13. 对偶声律之文:指古代诗歌中的对仗和韵律。
14. 斗升之禄: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高官厚禄。
15. 欧阳公:指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16. 孟轲、韩愈:指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17. 梅公: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梅尧臣。
18. 从之游:指与欧阳修一起游玩和交流。
19. 世俗之乐:指世俗的享乐和娱乐。
20. 侥一时之幸:指暂时的成功和荣誉。
21. 闾巷小民:指普通百姓。
22. 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意为“优游自在,可以度过一生”。
23. 五品:指官职等级中的第五级,是比较低的官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析:
《上梅直讲书》是一篇书信体的应用文,它是苏轼在礼部考试中得到第二名后写给考官梅尧臣的感谢信。这篇信的背景是梅尧臣本来不会参与到阅卷工作中来,但由于苏轼的挚友欧阳修的保荐,让他得以参与,最终对苏轼的考试成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尽管梅尧臣在五六个考官中品阶最低,但苏轼认为他是最值得感谢的一个,因为他的参与实际上改变了苏轼的命运。
《上梅直讲书》的重要之处在于苏轼非凡的见识眼力。全文被现代人断成了两大段。作者首先用自己的读书心得开头,表达了他对周公、孔子等历史名人的崇敬之情。然后,他开始感谢梅尧臣,并列举了梅尧臣的一些优点:能够洞察时事,不盲从权威,有勇气说实话,独立思考,不囿于传统观念等。最后,他再次表达了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
苏轼在这篇信中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他把自己的考试命运与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超越个人的宏大视野和思想追求。同时,他也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的态度。这种独立精神和不盲从权威的态度,对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尽管《上梅直讲书》只是一封感谢信,但它却被选入《古文观止》中,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既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情感和命运,又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解析详情»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概括为:插叙结合、伏笔巧妙、实写深刻。作者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援引史实,探讨了即便是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后一句话“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则是对前半部分的伏笔,为后半部分的插叙做了铺垫。后半部分则直接叙述了作者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而终于受到他们的赏识,并赞扬了梅尧臣之为人。这种插叙结合的方式不仅使文章具有层次感,而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思考和感触。同时,伏笔的巧妙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最后,实写的深刻表达更是使整篇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独特而充满魅力的。
写作特点详情»
题解:
梅直讲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曾担任国子监直讲一职,辅佐博士。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他以优秀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学识备受赞誉。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于宋神宗嘉佑二年(1067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参评官则是梅尧臣。考试结束后,苏轼写了这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
在这封信中,苏轼首先感谢欧阳修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使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对于梅尧臣,则表示他是自己学习上的知己和引路人。苏轼认为,士人只有遇到了知己,才能真正体会到“士遇知己之乐”。在作者内心深处,他希望能够像梅尧臣那样,有志于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封信不仅是苏轼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的表达,更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生抱负的追求。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士人对于真正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的崇高追求。
题解详情»
译文:
《鸱鸮》《君奭》两篇文章,独显周公之才华。然而,我每次读到这两篇文章时,却总是为周公没有遇到知己而悲叹。直到读到《史记》,我才明白孔子的快乐和孤独。孔子在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时,依然能弹琴唱歌,并与学生颜渊、仲由等人互相问答,过着自我满足的生活。虽然他的理想未能被天下接受,但他和学生们一同共度贫穷却快乐幸福。与此相比,周公虽然拥有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寻得知己,所以其富贵也比不上孔子的贫贱。然而,与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这一点就值得欣喜了。当年,我七八岁时才开始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之流,另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逐渐成长,并读到了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
译文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