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漏院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王禹偁在宋太宗端拱二年所写的《待漏院记》,反映了当时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作者在此前五年的地方官职生涯中,深刻认识到宰相的权力和作用。在宋朝这个以文人治国为主的时代,宰相是掌握朝廷最高权力的重要人物。王禹偁看到了宰相在朝政中的举足轻重,也深感宰相人选的重要性。因此,他写下了这篇题为《待漏院记》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对宰相职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在理想的政治模式中,君王应该独断而无为于上,百官应该分职而勤劳于下,而宰相则是连接君王和百官的枢纽。在他的眼中,宰相应该具备清明正直、能言善辩、勇于承担责任等素质,才能够担当起这一重要的职责。 然而,现实政治中,奸相居多,而贤相却寥寥无几。庸相更是为数众多。作者在创作中,通过对庸相的描写和规讽,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他认为,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是有害的。 不久之后,王禹偁遭到了第一次贬谪。表面上是因为替徐铉抗疏雪冤,实际上则是因为他直言敢谏、得罪权臣。他所写的这篇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现实,更是表达了他对政治理想和公正的追求。


诗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