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译文及注释:
天道不言,但能使万物亨通,岁月功成,这是什么意思?四季的官员,五行的辅助,宣扬它们的气息。圣人不言语,但百姓亲近,万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宣扬他们的教诲。这表明君主在上,臣子在下,遵循天命。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从皋、夔到房、魏,数不胜数,他们不仅有德行,而且都勤奋努力,早起晚睡,为一个人服务。大臣们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宰相呢!自国初以来,朝廷按照旧制,在丹凤门右边设立了待漏院,以示勤政。当相君在北阙等待天明时,煌煌火城,銮声响起。当相君到达时,金门未开,玉漏还在滴落,他们下车休息。在等待的时候,相君是否会有所思考呢?
如果有人民不安,思考如何安抚他们;如果有四夷未附,思考如何吸引他们。如果战争不停息,如何才能平息;如果田地荒芜,如何才能开垦。如果有贤人在野外,我将邀请他们进入;如果有佞臣在朝中,我将开除他们。如果六气不和,灾难接踵而至,我希望避位以祈禳;如果五刑未施行,欺诈日益增多,我将修身以整顿。忧心忡忡,等待天亮进入宫廷,九门一旦开启,四聪非常敏锐。相君说话,时君听从。皇风因此清明,百姓因此富裕。如果如此,总之百官,食万钱,这不是幸运,而是应该的。
如果有私仇未报,思考如何追寻;如果有旧恩未报,思考如何回报。子女需要玉帛,如何才能得到;车马器械需要,如何才能获得。如果有奸人附势,我将升迁他们;如果有正直的人抗议,我将解雇他们。如果有三时告灾,君主会感到忧虑,我将用巧言悦他们;如果有群吏滥用职权,君主听到怨言,我将用谄媚的态度讨好他们。私心慵懒,假寐而坐,九门一旦开启,瞳孔频繁转动。相君说话,时君迷惑。政治权力因此动荡,皇位因此危险。如果如此,下属会被判死刑,流放到远方,这不是不幸,而是应该的。
因此,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政治,万人的命运,都取决于宰相,必须小心谨慎。还有那些没有名誉,时常升迁降职,只是为了谋取利益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可得的。棘寺的小吏王某写了一篇文章,请在志院的墙上刻下,以规劝执政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禹偁在宋太宗端拱二年所写的《待漏院记》,反映了当时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作者在此前五年的地方官职生涯中,深刻认识到宰相的权力和作用。在宋朝这个以文人治国为主的时代,宰相是掌握朝廷最高权力的重要人物。王禹偁看到了宰相在朝政中的举足轻重,也深感宰相人选的重要性。因此,他写下了这篇题为《待漏院记》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对宰相职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在理想的政治模式中,君王应该独断而无为于上,百官应该分职而勤劳于下,而宰相则是连接君王和百官的枢纽。在他的眼中,宰相应该具备清明正直、能言善辩、勇于承担责任等素质,才能够担当起这一重要的职责。
然而,现实政治中,奸相居多,而贤相却寥寥无几。庸相更是为数众多。作者在创作中,通过对庸相的描写和规讽,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他认为,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是有害的。
不久之后,王禹偁遭到了第一次贬谪。表面上是因为替徐铉抗疏雪冤,实际上则是因为他直言敢谏、得罪权臣。他所写的这篇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现实,更是表达了他对政治理想和公正的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待漏院记》是王禹偁的一篇具有政论性质的文章。从题目分类上来看,这属于“厅壁记”,然而实际上,这是一篇充满了政治色彩的“宰相论”。王禹偁通过描述宰相们待漏时的思想状态,分为了贤相、奸相、庸相三个类型,并对他们进行褒贬,这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批判与幻想。
文章开篇就探索了天道的运行规律和圣王的政治模式,用“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等方式,解释了儒家理想中“垂拱而天下治”(《尚书·武成》)的治道原因。作者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了宰臣勤于政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引出了文章的立意所在——“勤政”。
在第二段中,作者首先描述了宰臣上朝时的整肃庄严场面。然后,他以“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这个问题作为过渡,阐释了宰相们在待漏期间的不同思想状态,将宰相们分为了贤才、奸才和庸才三个类型,并描绘出他们各自的容貌和灵魂。宰相作为总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人事、司法等方方面面事务的重要人物,具有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可以直接左右皇帝的意志,因此,如何保证其权力的正当实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者把它归结为宰相内心的一个念头:“思”为公则贤,“思”为私则奸;贤者“忧心忡忡”于安黎百姓万民之事,而奸者则只顾自己的私利。
总的来说,本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宰相政治的看法和立场,并通过描写不同类型的宰相来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家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的品性、作风以及对政治的态度,都是对于整个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键所在。
赏析详情»
相关背景:
王禹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生于954年,逝世于1001年。出身于农村家庭的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位。王禹偁以直言谏诤著称,反对北宋初年承袭五代的浮华文风,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他认为文学应该简洁清新,诗歌应该深情质朴,这种观念有力地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待漏院记》是王禹偁创作的一篇著名文章,写于宋太宗淳化初年。文章标题中的“待漏院”指的是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时休息的地方,待漏院的名称来自于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的方式。在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宰相的权力并没有真正削弱,由宰相和副相组成的集团仍然拥有很大的实权。因为科举制度的扩大,官员主要从进士中选拔。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他们的责任感很强。
《待漏院记》一文刻画了封建社会中不同类型的政治家形象,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和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的两类官员形象,栩栩如生而又活灵活现。其中,贤良之臣在待漏院等候皇帝接见时环顾四周,想到的是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如何化解战祸,如何治理土地。而佞臣却只顾自己的功名利禄,对于百姓幸福与否视若无睹。
总之,《待漏院记》意在批判唯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提倡爱国精神和道德修养,塑造了清新淡雅、真挚平实的文学风格。它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和指导作用,也为后世文学家和政治家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相关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由于天官们掌握了四时、五行,使得风雨调和有序的缘故。
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
因此,我们知道,国君可以清闲安逸,而臣子则勤奋尽责,这便是效法天道。
古代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这些人不但具有德才兼备的素质,而且都勤劳不懈。连卿大夫也是如此。
在宰相待漏院旁边,还设立了宰相待漏院,表示崇尚勤政。
每天早晨,当门楼上映照一线曙光,宰相就从待漏院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或许在考虑如何使百姓安定,各方少数民族归顺,战事平息以及如何开垦荒芜的田野。
此外,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宰相将推荐他们;而奸人在朝,宰相则会贬斥他们。当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时,宰相甚至可能辞职以表达自己的决心。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禹偁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世称王黄州。他是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他的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