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拼音译文赏析

  • qīng
    míng
  • [
    sòng
    ]
    wáng
  • huā
    jiǔ
    guò
    qīng
    míng
    xìng
    weì
    xiāo
    rán
    sēng
  • zuó
    lín
    jiā
    xīn
    huǒ
    xiǎo
    chuāng
    fēn
    shū
    dēng

原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及注释
没有鲜花和美酒度过清明节,心情萧索像野外的僧人。昨天邻居来借新火,早晨分了窗户,一起读书。
注释:
无花无酒过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般在4月5日或6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句话意味着诗人不像一般人那样在清明节时祭祖扫墓,也没有花和酒来庆祝。

兴味萧然似野僧:兴味萧然指的是诗人的情趣和兴致都很低落,似乎像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僧人一样。

邻家乞新火:邻居来借新火,指的是邻居来借火种,因为当时没有打火机,人们需要用火种点燃火把。

晓窗分与读书灯:诗人将自己的读书灯分给邻居,晓窗指的是清晨的窗户。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首诗描绘了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真实情况,包括清苦、寂寞和孤独。作者为了前程,在临窗攻书,发奋苦读,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节,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也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作者作为读书人,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一到禁忌烟火的期限过了,马上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在静静的夜里继续苦苦用功,发奋苦读。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用功程度和毅力,尽管作者生活清苦,但是他依然未曾放弃追求知识的理想。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作者没有忘记遵守传统节日的规定,这也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古人的读书精神和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汉字译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注释】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或四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荒山野庙:指位于偏远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的庙宇,寂寞清苦。 新燃的火种:火种是古代一种生火的工具,相传是火神送给人类的礼物。 點燈:指为表示哀思或敬意而点燃灯盏。在这里是指点上烛光,开启读书之路。 潜心读书:专心致志地读书。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禹偁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世称王黄州。他是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他的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