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的评析

评析
本文评析的是《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该文章采用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结构,中间记言为主,结合了《国语》一般的特点。但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采用了妙语传神的手法:“厉王虐,国人谤王”,短短的七个字就刻画出了一个由虐而生的谤,凸显了厉王的暴虐无道。接下来,厉王的“怒”“喜”两个动词,推向了矛盾高潮,更加逼真地描绘了这位昏君的形象。这样的开头,既展现了召公愤慨谏言的缘由,也为后面讲述的故事做出了铺垫。 文章结尾则是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召公首先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描述,说明了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而结尾的“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更是在说明愤怒与反抗的岩浆正在凝聚力量。作者没有写下厉王被逐的壮观场面,而只是简单地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个字,这对厉王是何等轻蔑,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更加生动形象。文章整体结构合理,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这篇文章也表现出了古代谏言文的特点:直言质疑,批评指责,勇于揭露统治者的弊端与缺陷,为人民呼吁权益。


诗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