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的赏析

赏析
《介之推》是一篇流传甚广的古代故事,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得到介之推的救命之恩。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却忘恩负义地没有记得救命之人。介之推为了不图回报的行为,选择了隐居深山。但即使如此,他和母亲仍被想要迫使其下山的人烧死。这个事件发生在清明前一天,因此人们从此定下了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为介之推感谢并悼念他的死亡。这个故事的流传也成为了“足下”典故的来源。 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尊重感恩和厚道的精神。介之推是一个恪守传统美德的英雄,而晋文公则反映了权力腐化的现象。他忘记了自己的恩人,表现出失去传统美德的严重后果。故事让人不禁深思,在今天的社会当中,我们依然应该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同时也应该坚持道德和正义,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故事中所提到的绵山也具有历史和旅游价值。尽管历经战火,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如今绵山已成为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更可以欣赏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绵山。


诗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