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拼音译文赏析

  • jiè
    zhī
    tuī
    yán
  • [
    xiān
    qín
    ]
    zuǒ
    qiū
    míng
  • jìn
    hóu
    shǎng
    cóng
    wáng
    zhě
    jiè
    zhī
    tuī
    yán
  • tuī
    yuē
    xiàn
    gōng
    zhī
    jiǔ
    rén
    weí
    jūn
    zài
    huì
    huái
    怀
    qīn
    wài
    neì
    zhī
    tiān
    weì
    jué
    jìn
    jiāng
    yǒu
    zhǔ
    zhǔ
    jìn
    zhě
    feī
    jūn
    ér
    shuí
    tiān
    shí
    zhì
    zhī
    ér
    èr
    sān
    weí
    qiè
    rén
    zhī
    cái
    yóu
    weì
    zhī
    dào
    kuàng
    tān
    tiān
    zhī
    gōng
    weí
    xià
    zuì
    shàng
    shǎng
    jiān
    shàng
    xià
    xiāng
    méng
    nán
    chù
  • yuē
    qiú
    zhī
    shuí
    duì
  • duì
    yuē
    yóu
    ér
    xiào
    zhī
    zuì
    yòu
    shèn
    yān
    qiě
    chū
    yuàn
    yán
    shí
    shí
  • yuē
    shǐ
    使
    zhī
    zhī
    ruò
  • duì
    yuē
    yán
    shēn
    zhī
    wén
    shēn
    jiāng
    yǐn
    yān
    yòng
    wén
    zhī
    shì
    qiú
    xiǎn
  • yuē
    néng
    shì
    xié
    yǐn
    suì
    yǐn
    ér
  • jìn
    hóu
    qiú
    zhī
    huò
    mián
    shàng
    míng
    weí
    zhī
    tián
    yuē
    zhì
    guò
    qiě
    jīng
    shàn
    rén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

译文及注释
晋侯赏赐从他国逃亡者,介之推却不言要求赏赐,也没有得到赏赐。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您还在世。惠、怀这两个儿子没有亲人,被家里和外面的人都抛弃了。天还没有废除晋国,必定会有新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如果不是您,那是谁呢?天已经安排好了,但是二三个儿子却以为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还可以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会因为这个罪行受到惩罚,上面的人却因为这个奸诈得到了赏赐。上下之间相互欺骗,难以共处啊。”
他的母亲说:“为什么不去求呢?如果不求,会有什么后果?”
他回答说:“这样做只会让罪行更加严重!而且说出怨言,也不能解决问题。”
他的母亲说:“那你怎么办呢?”
他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表现。如果我要隐居,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只是为了让自己显露出来。”
他的母亲说:“你真的能这样吗?那我就和你一起隐居吧。”于是他们隐居并死去。
晋侯寻找他们,但没有找到,于是在绵上建了一块田地,说:“这是为了纪念我的错误,也是为了表彰好人。”
注释:
注释:
晋侯赏从亡者:晋国的君主赏赐那些曾经失去过亲人的人。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推辞不接受赏赐,即使接受了也无法与他人平分。
献公之子九人:指晋国的献公有九个儿子。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惠、怀是献公的两个儿子,但是他们没有亲人,被家族内外所抛弃。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天命未绝晋国,必定会有一位合适的人来继承晋国的祀典。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谁能成为晋国的祀典主,除了君主之外还有谁?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就像偷别人的财物一样,把天命视为自己的功劳,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对于那些行为不当的人,应该惩罚他们的罪行,而不是奖励他们的恶行。
难与处矣:难以相处。
以死谁怼:如果我死了,谁还能怪我呢?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如果我效仿他人的错误行为,那么我的罪过就更大了。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如果我抱怨别人的不公正待遇,却又享受着他们的恩惠,那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言,身之文也:言语是人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的形象代表。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我要隐居,何必再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呢?这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出众。
与汝偕隐:和你一起隐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理解
介之推是一个有着高尚品格和独特故事的人物。他的行为展现出他的孝心和无私精神,尤其是在重耳流亡时割下自己的肉喂给重耳,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感动。介之推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人命铭纪念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的缔造者。同时,介之推还是一个心口如一的人,不会说言不由衷的话。介之推的祖籍和家世背景虽然不同,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品德风范,这种品质为后人所推崇。 介之推的故事中,表现出了重耳与介之推之间的深厚情谊。介之推为了让重耳充饥,甘愿割下自己的肉煮汤,这种奉献精神得到了重耳的高度赞扬,并许诺会回国后重赏介之推。重耳靠着介之推的帮助,最终成为了晋国的有名君王——晋文公。他能够回到晋国,平定叛乱,并成为国君,也离不开介之推的救助和相助。 介之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格和行为举止对于他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和做事风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习介之推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理解详情»


点评
在《左传》中,有许多对话通过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真实个性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介之推母归隐的故事正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介之推和母亲的两次对话,深刻地表现了他们的动机和心理。 首先,介之推认为晋文公重新上位是天命所归,二三子贪婪地占据天功则是犯罪的行为,他并不想模仿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他拒绝了母亲试探性的建议,认为效仿二三子的行为是更大的罪过。同时,他还强调,既然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介之推的态度非常坚定严谨。 其次,母亲提出让介之推展示自己的功绩,给予赏赐或者名声,但是介之推并没有被诱惑到要示人自己的功绩。他认为既然要隐居了,又何必为名声和功利追逐呢?这种坚守自己原则的品质使得介之推的形象更加鲜明。 这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不仅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同时也展现出母亲的智慧。通过这次对话,介之推的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等特点,都得以呈现出来。整个故事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将人物塑造得更加深刻而生动。 点评详情»


赏析
《介之推》是一篇流传甚广的古代故事,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得到介之推的救命之恩。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却忘恩负义地没有记得救命之人。介之推为了不图回报的行为,选择了隐居深山。但即使如此,他和母亲仍被想要迫使其下山的人烧死。这个事件发生在清明前一天,因此人们从此定下了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为介之推感谢并悼念他的死亡。这个故事的流传也成为了“足下”典故的来源。 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尊重感恩和厚道的精神。介之推是一个恪守传统美德的英雄,而晋文公则反映了权力腐化的现象。他忘记了自己的恩人,表现出失去传统美德的严重后果。故事让人不禁深思,在今天的社会当中,我们依然应该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同时也应该坚持道德和正义,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故事中所提到的绵山也具有历史和旅游价值。尽管历经战火,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如今绵山已成为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更可以欣赏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绵山。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述介之推的事迹,表彰他对晋国的忠诚和节操。” 【汉字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述介之推的事迹,表彰他对晋国的忠诚和节操。” 【注释】 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鲁国相。 赐禄赏:分配土地给士族,使他们获得经济收入,即“禄”,同时也赏赐物品。 惠公、怀公:晋国国君,分别为晋惠公和晋怀公。 祭田:古代对忠臣义士的表彰方式之一,赐予被祭者一个土地庄园作为其祭田,以示纪念。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