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五年》,记录了鲁国大夫臧僖伯在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时,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对隐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臧僖伯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理国家大事,并且任何行动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导致“乱政”,并且屡屡“乱政”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失败。基于这种认识,他进谏隐公,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在古代,人们十分强调服从传统和尊重权威,因此臧僖伯的建议很容易被人接受。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隐公想去观看渔民捕鱼,无非是为了学习如何生产,了解百姓疾苦,这也是一个君主应该具有的素质。但是,臧僖伯却认为这样做会违反传统,导致“乱政”。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可能会限制鲁国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如孔子和墨子,都强调君主应该以百姓为本,并且具备了解百姓疾苦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也要顺应时代发展。
诗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