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拼音译文赏析

  • zāng
    jiàn
    guān
  • [
    xiān
    qín
    ]
    zuǒ
    qiū
    míng
  • chūn
    gōng
    jiāng
    táng
    guān
    zhě
    zāng
    jiàn
    yuē
    fán
    jiǎng
    shì
    cái
    beì
    yòng
    jūn
    yān
    jūn
    jiāng
    mín
    guǐ
    zhě
    jiǎng
    shì
    guǐ
    liáng
    weì
    zhī
    guǐ
    cái
    zhāng
    cǎi
    weì
    zhī
    guǐ
    weì
    zhī
    luàn
    zhèng
    luàn
    zhèng
    xíng
    suǒ
    bài
    chūn
    xià
    miáo
    qiū
    dōng
    shòu
    jiē
    nóng
    jiǎng
    shì
    sān
    nián
    ér
    zhì
    bīng
    ér
    zhèn
    guī
    ér
    yǐn
    zhì
    shǔ
    jūn
    shí
    zhāo
    wén
    zhāng
    míng
    guì
    jiàn
    biàn
    děng
    liè
    shùn
    shào
    cháng
    weī
    niǎo
    shòu
    zhī
    ròu
    dēng
    chǐ
    齿
    jiǎo
    máo
    dēng
    jūn
    shè
    zhī
    zhì
    ruò
    shān
    lín
    chuān
    zhī
    shí
    yòng
    zhī
    zào
    zhī
    shì
    guān
    zhī
    shǒu
    feī
    jūn
    suǒ
  • gōng
    yuē
    jiāng
    lüè
    yān
    suì
    wǎng
    chén
    ér
    guān
    zhī
    chèng
    cóng
  • shū
    yuē
    gōng
    shǐ
    táng
    feī
    qiě
    yán
    yuǎn

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春天,公爵准备去棠观看钓鱼的人。臧僖伯劝告他说:“凡是不能用来处理大事的物品,或者不能用来备战的材料,君主不应该去举行。君主应该以治理国家为重,以度量和标准来处理事务,这就是所谓的‘轨’;以物品的特性和采集来选择材料,这就是所谓的‘物’。如果没有标准和材料,就会导致政治混乱。政治混乱会导致失败。因此,春天搜集,夏天种植,秋天打猎,冬天狩猎,都是在农闲时期处理政务。三年后,治理军队,进攻敌人,胜利归来,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检验军队的实力。要明确文章的重要性,明确贵贱的区别,分辨等级,遵循长幼之序,学习威仪。禽兽的肉不应该上桌,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应该用来制作器具,君主也不应该打猎,这是古代的规定。至于山林、河流、湖泊的资源,器具的材料,奴隶的事务,官员的职责,这些都不是君主应该关心的。”
公爵说:“我将在那里简单地观看一下。”于是前往,陈列鱼来观看。僖伯称病不去。
《书》中说:“公爵射鱼和棠树。”这是不合礼仪的,而且还是在远离国家的地方。
注释:
注释:
1. 春:指春季。
2. 公:指古代的君主。
3. 如棠观鱼者:指公要去观赏鱼,棠是指一种树木,可能是公去的地方有这种树木。
4. 臧僖伯:古代的一位贤臣。
5.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好大事,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才能和能力去备战备器,那么他就不适合做君主。
6. 纳民于轨物者也:指君主要治理国家,管理百姓,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7. 轨:指标准、规矩。
8. 物:指材料、资源。
9.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标准和材料,就会导致政治混乱。
10.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指春季打猎、夏季种植、秋季捕猎、冬季打猎,这些活动都是在农闲之余进行的,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
11.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意思是说,君主要花三年时间来训练士兵,然后出征打仗,回来之后要统计军队的实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
12.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意思是说,君主要注重文化教育,明确贵贱等级,分清大小,遵守礼仪规矩。
13.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意思是说,古代的君主不会亲自猎杀动物,而是让下属去猎杀,而且只有肉可以上桌,其他部位都不能使用。
14. 略地焉:指公要占领一片土地。
15. 陈鱼而观之:指公要展示他所捕捞到的鱼。
16. 僖伯称疾不从:指僖伯因为不同意公的做法,所以借口生病不去观看。
17. 公矢鱼与棠:指公把鱼和棠树放在一起,这种做法不符合礼仪,而且公去的地方离他的国家很远。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是对《左传·隐公二年》中的谏言进行的赏析。 谏言主要是臧僖伯对鲁隐公的劝谏。文中提到,臧僖伯建议鲁隐公不要到棠地去看渔民捕鱼。读者会产生疑问:国君去看一下渔民捕鱼有什么了不得呢?为什么臧大夫要给鲁隐公讲那么多道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君这样做是违反行为规范的。 文中强调了一个“礼”字的重要性。臧僖伯提出的理由和论据都没有脱离这个“礼”字。这表明臧僖伯所说的礼是当时国君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维护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此外,本文还强调了谏言的缘起与直接目的不同。虽然臧僖伯的劝谏是阻止鲁隐公去看渔民捕鱼,但谏言中却没有直接谈及此事。这说明臧僖伯的谏言非常高明,他并没有说国君做错了什么,而是通过礼来说明国君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让鲁隐公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作出改变。 总之,本文通过对谏言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行为准则。它以“礼”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劝导和引导,使国家保持稳定和正常运转。 赏析详情»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五年》,记录了鲁国大夫臧僖伯在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时,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对隐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臧僖伯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理国家大事,并且任何行动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导致“乱政”,并且屡屡“乱政”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失败。基于这种认识,他进谏隐公,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在古代,人们十分强调服从传统和尊重权威,因此臧僖伯的建议很容易被人接受。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隐公想去观看渔民捕鱼,无非是为了学习如何生产,了解百姓疾苦,这也是一个君主应该具有的素质。但是,臧僖伯却认为这样做会违反传统,导致“乱政”。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可能会限制鲁国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如孔子和墨子,都强调君主应该以百姓为本,并且具备了解百姓疾苦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也要顺应时代发展。 题解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汉字译文】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注释】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事件。这段文字是晋国臧氏家族中的成员臧僖伯向国君隐公劝谏的内容。臧僖伯认为国君应当避免接触那些与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无关的物品,因为作为国君,他应该以法度为准则,以器物的文彩来体现国家的规范和秩序。臧僖伯还指出,狩猎活动可以借此机会讲习军事,并且需要注意威仪和规范。此外,他还阐述了狩猎的道德规范,即不可将鸟兽的肉拿来放入祭祀用的器具中,也不能用其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来制作兵器。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国君应当遵循。最后,隐公仍然坚持前往棠地观看渔民捕鱼,并进行了相应的活动。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