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译文及注释:
春天,公爵准备去棠观看钓鱼的人。臧僖伯劝告他说:“凡是不能用来处理大事的物品,或者不能用来备战的材料,君主不应该去举行。君主应该以治理国家为重,以度量和标准来处理事务,这就是所谓的‘轨’;以物品的特性和采集来选择材料,这就是所谓的‘物’。如果没有标准和材料,就会导致政治混乱。政治混乱会导致失败。因此,春天搜集,夏天种植,秋天打猎,冬天狩猎,都是在农闲时期处理政务。三年后,治理军队,进攻敌人,胜利归来,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检验军队的实力。要明确文章的重要性,明确贵贱的区别,分辨等级,遵循长幼之序,学习威仪。禽兽的肉不应该上桌,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应该用来制作器具,君主也不应该打猎,这是古代的规定。至于山林、河流、湖泊的资源,器具的材料,奴隶的事务,官员的职责,这些都不是君主应该关心的。”
公爵说:“我将在那里简单地观看一下。”于是前往,陈列鱼来观看。僖伯称病不去。
《书》中说:“公爵射鱼和棠树。”这是不合礼仪的,而且还是在远离国家的地方。
注释:
注释:
1. 春:指春季。
2. 公:指古代的君主。
3. 如棠观鱼者:指公要去观赏鱼,棠是指一种树木,可能是公去的地方有这种树木。
4. 臧僖伯:古代的一位贤臣。
5.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好大事,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才能和能力去备战备器,那么他就不适合做君主。
6. 纳民于轨物者也:指君主要治理国家,管理百姓,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7. 轨:指标准、规矩。
8. 物:指材料、资源。
9.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标准和材料,就会导致政治混乱。
10.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指春季打猎、夏季种植、秋季捕猎、冬季打猎,这些活动都是在农闲之余进行的,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
11.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意思是说,君主要花三年时间来训练士兵,然后出征打仗,回来之后要统计军队的实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
12.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意思是说,君主要注重文化教育,明确贵贱等级,分清大小,遵守礼仪规矩。
13.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意思是说,古代的君主不会亲自猎杀动物,而是让下属去猎杀,而且只有肉可以上桌,其他部位都不能使用。
14. 略地焉:指公要占领一片土地。
15. 陈鱼而观之:指公要展示他所捕捞到的鱼。
16. 僖伯称疾不从:指僖伯因为不同意公的做法,所以借口生病不去观看。
17. 公矢鱼与棠:指公把鱼和棠树放在一起,这种做法不符合礼仪,而且公去的地方离他的国家很远。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是对《左传·隐公二年》中的谏言进行的赏析。
谏言主要是臧僖伯对鲁隐公的劝谏。文中提到,臧僖伯建议鲁隐公不要到棠地去看渔民捕鱼。读者会产生疑问:国君去看一下渔民捕鱼有什么了不得呢?为什么臧大夫要给鲁隐公讲那么多道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君这样做是违反行为规范的。
文中强调了一个“礼”字的重要性。臧僖伯提出的理由和论据都没有脱离这个“礼”字。这表明臧僖伯所说的礼是当时国君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维护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此外,本文还强调了谏言的缘起与直接目的不同。虽然臧僖伯的劝谏是阻止鲁隐公去看渔民捕鱼,但谏言中却没有直接谈及此事。这说明臧僖伯的谏言非常高明,他并没有说国君做错了什么,而是通过礼来说明国君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让鲁隐公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作出改变。
总之,本文通过对谏言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行为准则。它以“礼”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劝导和引导,使国家保持稳定和正常运转。
赏析详情»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五年》,记录了鲁国大夫臧僖伯在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时,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对隐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臧僖伯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理国家大事,并且任何行动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导致“乱政”,并且屡屡“乱政”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失败。基于这种认识,他进谏隐公,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在古代,人们十分强调服从传统和尊重权威,因此臧僖伯的建议很容易被人接受。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隐公想去观看渔民捕鱼,无非是为了学习如何生产,了解百姓疾苦,这也是一个君主应该具有的素质。但是,臧僖伯却认为这样做会违反传统,导致“乱政”。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可能会限制鲁国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如孔子和墨子,都强调君主应该以百姓为本,并且具备了解百姓疾苦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也要顺应时代发展。
题解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汉字译文】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注释】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事件。这段文字是晋国臧氏家族中的成员臧僖伯向国君隐公劝谏的内容。臧僖伯认为国君应当避免接触那些与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无关的物品,因为作为国君,他应该以法度为准则,以器物的文彩来体现国家的规范和秩序。臧僖伯还指出,狩猎活动可以借此机会讲习军事,并且需要注意威仪和规范。此外,他还阐述了狩猎的道德规范,即不可将鸟兽的肉拿来放入祭祀用的器具中,也不能用其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来制作兵器。这些都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国君应当遵循。最后,隐公仍然坚持前往棠地观看渔民捕鱼,并进行了相应的活动。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