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圣寺》拼音译文赏析

  • kaī
    shèng
  • [
    táng
    ]
    wēn
    tíng
    yún
  • fēn
    谿
    shí
    jiā
    yān
    cóng
    shí
    xiāo
    xiāo
    shù
    fēng
    chū
    qiū
  • xiàng
    líng
    luàn
    yáng
    zhōng
    zhú
    jiān
    quán
    luò
    shān
    chú
    jìng
    xià
    sēng
    guī
    yǐng
    diàn
    殿
    kōng
  • yóu
    yǒu
    nán
    cháo
    jiù
    beī
    zài
    chǐ
    jiāng
    xìng
    feì
    wèn
    xiū
    gōng

原文: 路分谿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出寺马嘶秋色里,
向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诗《登幽州台歌》是他在归途中所作。据《全唐诗》记载,此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元年,时温庭筠从长安东归吴中旧乡,到达扬州后逗留了较长时间。在秋天,他从扬州渡江至润州(今江苏镇江),途中路过丹阳开圣寺,因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温庭筠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当时的唐朝正值会昌年间,国势日趋衰败,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困难。而温庭筠本人则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故乡吴中。在路上,他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沿途风景的美丽和变化,还目睹了许多社会现象的丑陋和荒凉,这种体验自然会影响他的诗歌创作。 丹阳开圣寺也是温庭筠的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之一。这座寺庙建于三、四百年前,历经风雨沧桑,留下了许多人们前来朝拜的美好记忆,但如今已经衰败寥落。在这样凄美的环境中,温庭筠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抒情气息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所表达的对时间流逝、岁月更替的感慨和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也与寺庙的历史沉淀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丰富多彩,与温庭筠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些背景不仅赋予了这首诗以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厚度,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温庭筠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途中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索、荒凉的旅途氛围。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山道、乱石、古树、烟霭等自然元素描绘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行旅的寂寞和凄凉。在到达开圣寺后,颔联所描绘的外景与颈联所描绘的内景相互映衬,形成了衰败、萧瑟的氛围,极具抒情气息。尾联则以对南朝旧碑的揣想,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联句的对偶,刻画出了一幅秋日行旅的图景,令人对时间流逝、岁月更替的无常深感感慨。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飘拂(piaofu)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wanyan),两旁乱石磷石(xun)旬(xun),丛林苍苍(cang),山风吹来,落木萧萧。到寺庙后,长途跋涉(bashi)后的马儿,得以纵辔(zong'e)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ti),打着响鼻(xi,音xīng),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mìcháo guīsù)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jíyòng),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yú)声绝(jué),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fengmao),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jiùbēi)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juānkè)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yù),岂敢再去询问休公(xiūgōng)! 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简介
唐朝 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