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耳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创作背景:
牛希济、创作背景、五代后期、词人
在五代后期,中国大陆的战乱使得很多词人流离失所,他们为了生存和表达内心情感,不得不四处漂泊,找寻生活的着落和文学灵感。其中一位词人牛希济也是这样一个被逼迫着流落到蜀国的词人。
在流浪途中,牛希济深深地陶醉于自己内心对纯朴爱情的热切追求,他的思维不断穿梭于想象和现实之间,突然,他看到了天空中的新月,它弯曲而美丽的形态让他难以自抑,这个新月与自己眷恋的女子的眉毛形似,牛希济立马用新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期待与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希济又看到了地面上红豆,他觉得这是一个深刻而无法言说的相思之苦的象征。于是,他便借助这个意象,抒发自己深深内心里的感受。红豆在他眼中不再只是一个平凡的物品,它承载着他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承载着他内心深处那份美好的憧憬。
因为牛希济的文学才华,他以新月、红豆等物为意象所写下的这首抒情词《相思》,成为了其代表作之一,高度地被赞扬和传颂。牛希济用比兴和谐音双关的手法,将新月、红豆、桃穰等意象融入其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心情的深刻认识,也总结出了一种理解不变的真谛:感情是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得人们在命运的风雨中保持着对爱情的追求和信仰。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相思》词作者不详,但是它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启示。整首词用比兴和谐音双关的手法,将新月、红豆、桃穰等意象融入其中,切合情境,别有生趣。上片描述了少年对待思念的心情,他用新月的形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期待与追求,因为新月弯曲而美丽的形态与心上人的眉毛相似,从新月想到未能团圆,表达了他内心的不安和焦急。再用红豆来抒发自己深刻而无法言说的相思之苦,意境深远,语言生动传神,让人感同身受。下片则通过劈桃瓤比喻所爱之人,表达出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坚定,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整首词质朴而清新,民歌情调浓郁,真情实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借助明快的语言风格,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感传达上,都体现出了赞歌爱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整首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对心上人的深情缠绵与无尽思念,是一首充满感情力量的佳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新月恰似秀眉、不见有团圆佳意、不忍看粒粒红豆、相思人泪眼迷离
新月恰似秀眉,不见有团圆佳意,
不忍看粒粒红豆,相思人泪眼迷离。
整天劈着桃核,意中的人儿在我心里,
隔墙而生的两朵小花,迟早会结成连理。
白话文释义:新月就像一道秀美的眉毛,没有团圆的喜气。不愿看到那颗颗红豆,让思念之人的泪眼迷离。整天砍桃核,我心中思念的人就如同这两朵在隔墙两侧的小花一样,迟早会结为连理。
注释:
1. 新月恰似秀眉:形容新月的弯曲形状好像美丽的眉毛。
2. 不见有团圆佳意:没有象征团圆的月圆,反而是新月,预示着爱人分离的现实。
3. 不忍看粒粒红豆:指不能面对那颗颗红豆,因为它们代表着彼此的相思之情,会让思念之人感到痛苦。
4. 相思人泪眼迷离:受相思之苦,泪如雨下,眼神模糊。
5. 整天劈着桃核:形容思念之情的深厚,像砍桃核那样一直持续。
6. 隔墙而生的两朵小花:比喻自己和爱人虽然隔着墙,但心心相印,不能分离。
7. 迟早会结成连理:表示两人最终会在一起,达成相聚的愿望。
译文及注释详情»
牛希济简介: 牛峤之侄:牛览(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五代词人。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