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及注释:
万丈高崖上的红色瀑布倾泻而下,远远地看像是半个紫色的云雾。
它奔流而下,穿过杂乱的树林,洒落出重重的云雾。
阳光照射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天空清澈,风雨声响起。
灵山上有许多美丽的景色,空气中弥漫着水汽。
注释:
万丈:形容高大的样子。
红泉:指瀑布。
落:指瀑布水流落下。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半紫氛:指天空中的紫色云雾。
奔流:形容水流急速流动的样子。
杂树:指生长在瀑布周围的各种树木。
洒落:指水流从瀑布上飞溅下来。
重云:指浓密的云层。
日照虹霓似:指阳光照射在瀑布上形成的彩虹。
天清风雨闻:指天空清澈,风雨声传来。
灵山:指神秘的山峰。
多秀色:指山峰的美丽景色。
空水:指没有人工污染的清澈水源。
共氤氲:指水气蒸腾,形成的雾气。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张九龄的《登高》一诗,是他在历经曲折的政治生涯之后所作。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远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和博大精深的才华。
诗中,作者在首联中写道:“万壑无人踏,百泉生影响”,描绘了瀑布从庐山高峰顶端落下的气势和威严。而第二联中,他进一步揭示了瀑布的神采与境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将其与月光相连系、落水动态形态搭配在一起,将自然之美与人类感情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诗中的意境深邃、意蕴极其丰富。诗人通过写山水以抒怀的方式,表现出了怀才不遇的自叹和愧疚,以及对兴物之道的悟思和追求。在表现山水风光之间,他寓言悲怀自心,展现出较强的叙事力度和抒情感染力。
总之,这首诗充满着张九龄自信、豁达的个性特征。通过描绘庐山瀑布远景,他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遗憾和壮志满怀的豪情,展现出了诗人博大精深的才华和深厚的哲学修养。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所作,作于他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当时,张九龄的恩主张说因遭人弹劾被罢相,张九龄也随之被贬。不久,他又获得了一次重用,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并请求护理年迈的母亲,此后又被任命为洪州都督、桂州都督。通过这些经历,张九龄感到朝廷对他的肯定和信任,使他从失去依靠的阴霾中走出,壮志满怀。于是,他登高远眺,激发出天地浩荡、自我鼓舞的豪迈情怀,写下了这首富有豪放气魄、深含哲学意味的《登高》。这首诗描绘了烟云中奇峰峻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和博大精深的才华,更是一首具有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名篇。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注释:
- 万丈:形容极高的距离。
- 瀑布:由于河流高差在陡峭的地方急剧下降时形成的水流,泉水流弦而落。
- 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的水流急速降落的景象。
- 半红半紫的雾气:指瀑布水花四溅、气氛变幻不定,呈现出半红半紫的色彩。
- 杂树:随处生长的树木。
- 重重云雾:多层的云雾,形容瀑布所在区域云雾缭绕,气氛神秘。
- 彩色的虹霓:由于阳光的折射形成的颜色斑斓的光线,形容瀑布在阳光下散发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 风雨的声响:指瀑布水流的声音,如同风雨的声响。
- 庐山:位于江西省庐山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 仙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因地形秀美而得名。
- 烟云:泛指山林间弥漫的霭气和云雾,也称天然霭。
- 水气:由水面上升的水汽形成的云雾。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唐开元尚书丞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以及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