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译文及注释: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因为战争而死,只能守在草屋里,穿着麻布衣服,头发和胡须都焦黄了。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桑树和柘树都被砍伐了,但还要交税,农田荒废了,但还要征收种子。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只能采摘野菜和野根,煮着吃,还要砍伐树枝当柴火,带着树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即使躲在深山里,也无法避免征收和战争的苦难。
注释:
夫:指自己。
兵死:指战争中士兵死亡。
守蓬茅:指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
麻苎:指粗糙的麻布。
衣衫鬓发焦:形容生活艰苦,衣服和头发都因为长期劳作而烧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指废弃的桑树和柘树仍需纳税,说明生活贫困。
田园荒后尚征苗:指田地荒芜,但仍需征收种子的税。
时挑野菜和根煮:指采摘野菜和野根,煮来充饥。
旋斫生柴带叶烧:指砍伐生木,带着树叶烧来取暖。
深山更深处:指偏远的深山。
避征徭:避免征收的劳役。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山中寡妇》是唐代著名诗人杜荀鹤所作,成于唐朝末年的战乱年代。该时期,朝廷上下内忧外患,各地军阀争霸不断,导致了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局面。《哭贝韬》这首诗中写道“四海十年人杀尽”,《山中对雪》中也有“山中鸟雀共民愁”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杜荀鹤创作了《山中寡妇》这首诗,以一位失去丈夫、身陷贫困的山中寡妇为主角,抒发了他对民生困苦的关注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寡妇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而统治阶级强行征收各种税负的行为,则揭示了官府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
总之,杜荀鹤的《山中寡妇》是一首批判社会现实的诗歌,源于唐代末年的战乱年代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诗歌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农民的同情,成为唐代诗坛上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关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山中寡妇》是唐代著名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述一个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战争年代下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
该诗从“夫因兵死守蓬茅”着笔,写出了寡妇因丈夫战死而陷入孤苦悲惨的境地。而她所遭受的不幸并不仅限于此,还有来自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掠夺。“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这两句诗语凝聚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深不满,揭示了官府不顾农民艰难困苦,依然要强行征收各种税负的情况。
通过细节描写,如“麻苎衣衫鬓发焦”等,诗歌刻画出了寡妇身世的悲惨,同时也折射出了社会动荡、战乱频发对平民百姓的影响。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对农民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关切。
总之,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以寡妇悲惨命运为切入点,通过揭示一个小人物所受到的不公和苦难,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注释:
丝税:古代对养蚕人纳缴丝绸税的称呼。
青苗捐:征收农民一定比例的青苗作为国家的租税。
徭役:古代强制劳役制度。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荀鹤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出身于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曾经考取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他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但是他恃势侮易缙绅,引起众怒,欲杀之而未及,最终卒于天祐初。他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其事迹可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