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译文及注释:
南陵水面广阔无垠,风劲云轻欲变成秋。此时正是客人心灵孤独的时候,不知哪家美女倚在江边楼上,红袖飘飘。
注释:
南陵:指江西南陵县,古代有一条南陵江。
漫悠悠:形容水面宽广,波澜不惊。
风紧云轻:形容秋天的天气,风劲云淡。
客心孤迥:指诗人身处陌生的地方,感到孤独。
红袖:指女子的衣袖,红色象征喜庆和美好。
凭江楼:指建在江边的楼阁,供人观赏江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杜牧寄远》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人在异乡漂泊时的深情思念和孤独寂寞,道出了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希冀。全诗情感真挚,描写精细,让人既感到江南水乡的静谧与美丽,又能感受到旅人的孤单和迷茫。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对客心所感的刻画,展现了唐代文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变化。诗的前两句“水面漫悠悠,风露上衣裳”描绘了江水平静悠长的景象,以及旅人舟行中的视觉感受。而第三句“客心孤迥,欲变秋娘”的描写,更是展现了旅人的心境孤独和随着天气变化而逐渐骚动起来的心态。最后两句“江楼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则是以江楼与秋月为载体,将旅人的思绪带到了远方故园,表现了旅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融入了对自然景色、情感变化以及历史记忆的描述,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它还表达出了后人在远离故土时的心理感受,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杜牧的这首诗《寄远》收入《樊川外集》中,诗名也就是“寄远”。据考证,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而南陵则是宣州属县。因此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应该是杜牧在任职宣州期间所写。
在唐代,团练判官是一种军事职务,负责统领当地的军队。而宣州是当时的重要军区之一,杜牧担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不仅要应对各种军事事务,还需要与当地民众打交道。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在京城中长大的文人来说,是相当不易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创作了这首诗,彰显出他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根据杜牧的先生崔涣《度秋阳·寄崔凤童》中的记载,杜牧离开故乡后,一直心系着家乡的亲友。他在思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关切与问候。这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使得杜牧的这首诗充满了人情味和诗意。
总的来说,杜牧在宣州任职期间所写的这首《寄远》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篇,描绘了他对故乡、朋友的思念,表达了一个文人在异地历险时的心理感受。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窥探到唐代士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牧、南陵、江水、西风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江河满溢),慢悠悠地流荡(流淌),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注释:
南陵:指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祖籍地,今安徽省南陵县。
满溢:水流汹涌,漫溢而出。
流荡:流淌而去。
西风:西风带中的西风,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
轻云:指秋天的白云。
独倚:单独依靠。
临江:靠近江边。
楼窗:建筑物的窗户。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