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扬州禅智寺》拼音译文赏析

  • yáng
    zhōu
    shàn
    zhì
  • [
    táng
    ]
  • guò
    chán
    zào
    piāo
    xiāo
    sōng
    guì
    qiū
  • qīng
    tái
    mǎn
    jiē
    bái
    niǎo
    chí
    liú
  • ǎi
    shēng
    shēn
    shù
    xié
    yáng
    xià
    xiǎo
    lóu
  • shuí
    zhī
    zhú
    西
    chuī
    shì
    yáng
    zhōu

原文: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后,一只蝉在嘶鸣,松树和桂花在秋风中摇曳。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石阶和墙壁上长满了青苔,一只白鸟不肯离去。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夕阳斜照,树林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气,小楼下的光影斑驳。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道在竹西路上,歌声和乐器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扬州的风情。
注释:
雨过一蝉噪:雨过后,一只蝉在嘶鸣。

飘萧松桂秋:松树和桂树在秋天飘萧,萧瑟凄凉。

青苔满阶砌:阶砌上长满了青苔。

白鸟故迟留:一只白色的鸟儿故意停留不走。

暮霭生深树:夕阳下,浓雾笼罩着深树。

斜阳下小楼:夕阳斜照下的小楼。

谁知竹西路:谁知道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这里的人们在歌唱和吹奏乐器,这是扬州的风俗。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之笔。整首诗以禅智寺的静寂为主题,表现出杜牧在探视弟弟时的忧心忡忡之情,展现出他高雅清新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思想深度。 诗人通过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等描写手法,巧妙地将禅智寺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绪融合在了一起。其中的“蝉”与“秋”烘托出了初秋季节的凄咽与萧瑟,更深刻地映衬出禅智寺的冷寂空旷,让人倍感落寞。而通过“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以及“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等描写手法,则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禅智寺的静,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此外,诗中的“伤前程”的语句也暗示了杜牧对未来前途的忧虑。他前途无量,白手起家如日出东方,但此刻却面对职场上的无奈与抉择,这种对未来的焦虑感在诗中得以呈现,增加了整首诗的深度与内涵。 总之,杜牧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文字表达,展现了自然和人类内心的和谐,同时也传达了他作为士人的高雅情趣和文化素养。这首诗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诗作是杜牧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创作的。当时,杜牧已经三十五岁,身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据说,杜牧的弟弟杜顗当时正患眼疾,视力日渐衰退,借寄居于扬州城东的一座禅智寺中。杜牧得知消息后,便向上请假,并带着眼医前往探视他的弟弟。正是在此情景之下,杜牧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赤壁怀古》诗。 此篇诗意境清新淡雅、意境优美动人,将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巧妙地相结合,表现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回忆与推崇之情,也刻画了杜牧作为士人的高雅情趣与文化素养。该篇诗除了在音韵、节奏等方面具有优美的艺术效果外,还展示了作者杜牧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底蕴和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杜牧创作该篇诗,也因此感动了许多人,并成为后世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牧、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简介
唐朝 诗人杜牧的照片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