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拼音译文赏析

  • tóng
    guān
    xiān
    zhāng
    shí
    èr
    lǎo
    shǐ
    使
    jūn
  • [
    táng
    ]
    hán
  • jīng
    shān
    huá
    shān
    lái
    chū
    tóng
    guān
    shān
    kaī
  • shǐ
    yíng
    hòu
    yuǎn
    xiāng
    gōng
    qīn
    cài
    zhōu
    huí

原文: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译文及注释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远迎候,相公亲自破蔡州回。
注释:
荆山:指荆州,现在的湖北省。

华山:指华阴市的华山,位于陕西省。

日出潼关四扇开:潼关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地方,这里的关门有四扇,象征着大门敞开,欢迎来客。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

莫辞:不必推辞。

相公:指宰相,古代最高的官职之一。

破蔡州回:指宰相亲自率军攻打蔡州,取得胜利后回朝。蔡州是古代的一个地方,现在属于河南省。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创作的。其创作背景是在淮西大捷后,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 整首诗共四句,采用了律诗的形式。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红旗卷起春满径,华山此险必须行。”这两句营造出热烈洋溢、雄壮喜庆的气氛,旗帜飘扬、鼓声震天,让人感受到凯旋的豪情。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 整篇诗歌结构清晰,形式简洁明快。像是一幅无比壮丽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一片辽阔壮美的景象中,感受到韩愈内心的澎湃和豪情。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韩愈的《华山》一诗是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大捷凯旋途中创作的。当时,韩愈作为行军司马随军出征,即将向华州进发。这场战争是唐朝与西夏部落的一次战争,唐军大获全胜,韩愈也因此感到振奋和豪情激荡。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创作了这首《华山》诗,表达了胜利后的雄心壮志和豪情万丈。诗中描绘了太阳初升,红日东升,潼关四门大开的盛景,将大唐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荆山”则指的是韩愈所在的荆州山地,越过华山迎面而来,恰好与太阳升起相似,更加强调了胜利之后的激动心情。 整个诗歌结构清晰,形式简洁明快。像是一幅无比壮丽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一片辽阔壮美的景象中,感受到韩愈内心的澎湃和豪情。这是一首表现大唐风范的高峰之作,也是韩愈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韩愈、荆山、华山、红日 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荆山:指荆州的山地。越过:过去。华山: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处的名山。迎面来:向自己的方向过来。红日:太阳初升时的光芒。东升: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潼关:关口名。四门大开:四个城门全都打开了。 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刺史:一种官职,掌管一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大人:尊称。莫说:不要说。迎接:接待。路途远:路程长。宰相:一种官职,掌管国家的大政方针。裴度:唐代著名宰相。破:此处指攻破。蔡州: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南的一个古代州名。凯旋:胜利而归。回:回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愈简介
唐朝 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