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及注释:
臣听说:想让树木长得高大,必须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让水流远流长,必须要开掘它的泉源;想让国家安定,必须要积累德行和义理。如果泉源不深却想让水流远,根基不稳却想让树木长高,德行不厚却想让国家安定,即使我这个愚蠢的臣子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君主呢?君主是神圣的器物,居于大地之中,应该追求天峻的至高,永保无尽的安宁。不要忘记居安思危,警惕奢侈而节俭,不要忘记厚德而不止,情欲不要过度,否则就像砍伐树木却想让它茂盛,堵塞泉源却想让水流长一样。
所有的元首,都承受着天命,没有不殷切忧虑并且表达出来的,功业完成后德行却衰落,有善始者很多,能够克终者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取得容易守得难吗?过去取得时有余,现在守护却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在殷切忧虑时必须竭诚等待下属,一旦成功就会放纵自己傲慢于物;竭诚等待时吴越就会成为一体,傲慢于物时亲人就会变成路人。即使用严刑峻法来威慑,最终也只是苟且地逃脱而不怀有仁心,表面恭敬而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只有人才可怕;载舟容易覆舟难,必须要深思熟虑。
君主应该能够看到自己的欲望,思考知足以自我警醒;有所作为时要思考知止以安抚人民;想到高危时要谦虚冲锋并自我管理;担心溢出时要思考江海下百川;享受游乐时要思考三驱以为度;忧虑懈怠时要思考谨慎开始并敬重结束;担心思想壅塞时要思考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言时要思考正身以排除恶劣;受到恩惠时要思考不要因为喜欢而错误地奖赏;受到惩罚时要思考不要因为愤怒而滥用刑罚。总结这十个思考,就是九种美德,简单而又自由地实践它们,选择善良并跟随它们,智者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勇者就能竭尽全力,仁者就能播撒他们的恩惠,忠诚者就能效忠他们的信仰;文武之间互相竞争,君臣之间没有矛盾,可以尽情享受游乐,可以养育松树和乔木,弹琴垂拱,不言而喻。为什么要费尽心思,代替下属的职责,耗费聪明才智,违背无为之大道呢?
注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臣听说过: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必须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水流远长,必须要挖掘它的泉源;想要国家安定,必须要积累德行和义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泉源不深却想要水流远长,树木根基不稳却想要它长得高大,国家德行不厚却想要它安定,我虽然是个愚蠢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君主是国家的重要元素,占据着广大的领土,应该追求至高无上的地位,永保国家的安宁。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不要只顾着享乐而忘记了危险,要节俭而不奢侈,德行不厚,情欲过度,这样也会像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一样,最终会导致失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所有的君主都是承受上天的命运而来的,他们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忧虑,成功之后德行却会衰退,能够开局良好的人很多,但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难道说取得成功容易,但保持成功却很难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过去取得的东西很多,现在却保持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在面临困难和忧虑的时候,必须要竭尽全力地等待机会,一旦成功了就不要过于放纵自己而傲慢自大;竭尽全力的时候,吴越之间就会变得团结一致,而傲慢自大的时候,亲人之间就会变得疏远。即使用严厉的刑罚和威吓来震慑,最终也只是逃脱了惩罚而没有怀有仁爱之心,表面上虽然恭敬,但内心并不服从。怨恨不在于大事,而在于人心;载着船的船只翻了,这是必须要深刻警惕的。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君主应该能够看到自己的欲望,思考如何知足而不过度;要有所作为,就要思考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安抚人民;面对高危的情况,要思考如何谦虚而自我约束;面对满溢的情况,要思考如何让百川汇入江海;在享受乐趣的时候,要思考如何三思而行;在忧虑和懈怠的时候,要思考如何谨慎开始并敬重结束;在考虑问题时,要思考如何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面对谗言和邪恶的时候,要思考如何保持正直并排斥邪恶;在给予恩惠的时候,要思考如何不因为喜欢而错误地奖励;在施加惩罚的时候,要思考如何不因为愤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总结这十个思考,就是九种德行,简单而又任意,选择善良的道路并跟随它,智者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勇者会竭尽全力,仁者会传播自己的仁爱之心,忠诚的人会效忠于君主;文武之间相互竞赛,君臣之间没有矛盾,可以尽情享受乐趣,可以延年益寿,弹琴垂拱,不言而喻。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为什么要费尽心思,代替下属去做事,使聪明的人失去自由,这不是违背无为之道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奏疏之一,由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所写。这篇奏疏以其深刻的道理和精彩的文笔,在封建社会中广受赞誉,并被历代君主所借鉴。
在这篇奏疏中,魏征通过对唐太宗政绩显赫、生活奢靡的现实情况的揭示,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观点,告诫唐太宗不能因得意而忘本,不念天下大势,否则必将导致君臣离心离德、国家解体的后果,并提出了“十思”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要求皇帝从多个角度全面考虑国家大事,避免一时之快而破坏长远利益。整篇奏疏句句铿锵有力,语言简练明晰,文章气势恢弘,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
这篇奏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也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魏征在这篇奏疏中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让人不断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沉溺于一时的享受而忽视未来的风险,同时要注重节约和远见。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却经久不衰,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总之,《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有着深刻道理和精彩文笔的奏疏,它通过对唐太宗政绩和生活的揭示,提出了诸多关键思想,并提供了具体措施。这篇文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现实价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朝初年,隋朝的覆灭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他意识到,舟能载人君,但也能覆人君,因此需要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魏征积极进谏,向唐太宗提出建议。起初,唐太宗对魏征的建议持有抵触态度,甚至威胁要将其杀掉。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魏征是为了国家地长治久安而进谏,开始接受魏征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登基后,他开始了一段较有作为的政策,着名的“贞观之治”得以实现。他深刻反思隋朝暴政的教训,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深知胜利的成果源于百姓,因此不断强调自己官职的公正与负责,并尽可能减轻民众的负担。唐太宗常常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到了贞观中期,唐朝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太宗开始进行大规模修建宫殿和庙宇,并四处游玩,这些活动大大地劳民伤财。于是出现了人民的不满情绪。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书中指出,“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咸有怨言”。他警告唐太宗不能过度使用民力,并称:“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但是,唐太宗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总之,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始终是围绕着稳定国家、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展开的。但是他在处理国家事务时,也存在一些失误和不足。这些都对当时唐朝的政治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总体手法:
稳定,思考自己的修养和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治理国家。
二段分析
第二段,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来突出人君应有的品德和领导能力。作者以当时著名的贤相魏征为例,从魏征的治国理政、自我修养和生活作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强调了一个优秀的人君应该有的品德和领导能力。通过对比,作者进一步强调了人君应该如何“思”:要践行德行,要慎重处理各种事务,要有清廉的作风,要心怀天下,要兢兢业业,切勿好高骛远,盲目自大。
三段分析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十思”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既针对性强,又切实可行,使得整篇奏疏更加深入人心。具体来说,这十个措施包括:审时度势、观民察情、修身养性、厚德载物、戒奢宁俭、缓刑咨诹、礼贤下士、勤谨恭俭、明辨是非、问道于学。作者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强调了人君应该如何“思”,具体而分明。
总结
综上所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写作手法,主要表现为字词深嵌,对比鲜明,措辞明晰。这篇奏疏在深刻阐发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的同时,又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十思”措施,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总体手法详情»
正反论述:
魏征是一位著名的唐朝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谏太宗十思疏》为后人所传颂。在这篇文章中,魏征以“十思”为主线,旨在劝谏唐太宗要注重品德修养,遵从道德准则,从而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正反论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魏征在文章中从正反两方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剖析,使得说理更加透彻。比如,他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这种方法彰显了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刻的观察力,也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此外,魏征的语言朴实雄健,使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他借助自然中的现象,如树木的生长和水流的流动等,来比喻治国的原则,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他的文章中也体现了对偶句的运用,让文章更富有节奏感和美感。
总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语言雄辩,逻辑力量强,既有正反论述的深刻剖析,又有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偶句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正反论述详情»
创作背景二: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颇具军事才能,在反隋时表现勇敢。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为了防止重蹈隋炀帝覆亡的覆辙,他十分谨慎节俭,实行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并且在十多年的治理下,经济迅速发展,民众生活也变得富足起来,国内外安定无事。
但由于骄奢淫逸,唐太宗开始修建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游览,财政耗费极大却没有实际收益,甚至劳民伤财。这让魏征非常担心,他看到了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危机。于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三月到七月,魏征上书四次,以陈述得失,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之一,也被称为“论时政第二疏”。这篇疏文直指唐太宗的错误行为,警告其必须把方向重新调整回来。唐太宗看了这篇疏文后,深深警醒,写下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会改正错误的行为。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一直作为他的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魏征再次上书,提出《十渐不克终疏》,这篇疏文直指唐太宗在十个方面的行为已经失去了初期的谨慎,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这篇疏文被唐太宗书在了屏风上,以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谨慎和清醒。
总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有过犯错的时候,但是他总能听取贤臣的忠言,并及时改正。这也是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的原因。
创作背景二详情»
写作特点:
《魏征奏议》以其类比入手、骈散结合、正反论述和比喻排比等特点而成为一篇优秀的奏疏。
首先,这篇文章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流水、树木等现象进行类比,比喻治国需要“固本浚源”,这种方法亲切生动,容易为人所接受。其次,作者在运用骈文时突破了束缚,采用骈散语句交替的方式,使文风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非常易于诵读。其次,在论述同一个问题时,作者不仅从正面剖析,还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使文章说理更加深入透彻。最后,文章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突出中心论题。
总之,《魏征奏议》可以说是一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路清晰的佳作。
写作特点详情»
段析:
思”包括:思义、思利、思名、思信、思忠、思恕、思勤、思谦、思虑、思死。每一思都有其具体的含义和作用,通过积累这十思,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进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最后,魏征以“玄宗之治,光临兆民”,强调了唐太宗在治国过程中所体现的诸多优秀品质和才能,进一步印证了他对于“积德义”重要性的论述。
总体来说,这篇段析主要从“积德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治国要点,并通过积极的正反论述以及具体的“十思”分析,阐明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原则。这篇文章在语言上逻辑清晰,表达深入浅出,既有深刻的思想,又富有实用的指导意义,是一篇很好的治国文章。
段析详情»
赏析二:
近,末不固而揆其根本,民不化而下同之辞”,通过三个“不”字的反面教育,让读者明白切实相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真谛。
接下来,作者又引用了很多历史名人的语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孔子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子夏;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些都是为了证明一个道理,“人的道德修养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全文以此类推,从大处着眼,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代,对“德义”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作出总结,呼应开头的排喻,再次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志于道,据于德,在德不在险也”。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魏征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思想底蕴以及表达能力,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德行的精神,也让我们明白了治国先在德。
赏析二详情»
衍生成语:
魏征在其生前曾提出一系列的名言格言,这些语句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个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等。这些语句都是非常精辟的,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
“居安思危”是魏征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意思是,即使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也要时刻想到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能够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灾难。
另一句名言是“载舟覆舟”。这句话是说,人民可以支持皇帝的统治,也可以推翻皇帝。这就像是一条船,在水面上漂浮,有时候可以顺水顺风,顺利前进;有时候则可能因为波浪太大而翻覆。因此,皇帝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明确把握自己的权力边界,从而避免犯下错误。
“择善而从”是魏征的又一句名言。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建议或者方法,并且坚定地去实践它们。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达到我们的目标。
“善始善终”是指在做事时要注重开头和结尾。只有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成。因此,在做事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地准备,确保事情能够顺利开始;在做事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犯错误;最后,在完成任务之后,我们需要反思总结,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垂拱而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句子。它描述的是一种官员的理想状态,即他可以通过贤明的领导获得成功,但是并不需要过度地干预民生。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被视为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可以带来长期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一句名言是“戒奢以俭”。这句话来源于《论语》,是孔子的名言之一。它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戒除奢侈的生活方式,学会节俭,才能够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节俭的思想一直贯穿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可以说,魏征的这些名言格言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大家可以认真思考这些话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衍生成语详情»
魏征简介: 唐朝诗人,作者信息正在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