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白莲》拼音译文赏析

  • lóu
    chūn
    ·
    bái
    lián
  • [
    qīng
    ]
    wáng
    zhī
  • juān
    juān
    piàn
    yuè
    hán
    qiū
    yǐng
    zhào
    yín
    táng
    guāng
    dìng
  • 绿
    yún
    rǎn
    rǎn
    fěn
    chū
    yún
    lòu
    líng
    líng
    xiāng
    xǐng
  • huā
    fēng
    qiū
    lěng
    yōng
    tán
    xīn
    kuī
    xiǎo
    jìng
  • shí
    wèn
    guī
    hún
    shuǐ
    tiān
    kōng
    qīng
    yǒng

原文: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
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译文及注释
娟娟:明亮的月亮;片月:弯月;涵:包含;秋影:秋天的阴影;低照:低垂的光芒;银塘:水面;光不定:不稳定的光芒。

绿云:绿色的云彩;冉冉:缓缓升起;粉:粉色的;初匀:初次均匀;玉露:露水;泠泠:清凉的样子;香自省:香气自然散发。

荻花:荻花草;风起:风吹起;秋波:秋天的水波;冷:寒冷;独拥:独自拥抱;檀心:心灵;窥:窥视;晓镜:早晨的镜子。

他时:将来的某个时候;欲:想要;问:询问;归魂:灵魂归来;水碧:水的颜色碧绿;天空:天空的样子;清夜:晴朗的夜晚;永:永远。
注释:
娟娟:形容月亮圆润美丽。
片月:指月亮的一片。
涵:包含。
秋影:指秋天的阴影。
低照:指月亮低垂的照射。
银塘:指水面。
光不定:指月光在水面上反射的不稳定的光影。
绿云:指草木。
冉冉:形容缓慢的样子。
粉初匀:指花朵刚开时颜色柔和。
玉露:指露水。
泠泠:形容清凉的样子。
香自省:指花香自然散发。
荻花:一种花卉。
风起:指风吹动。
秋波:指水面的波纹。
冷:指凉。
独拥:独自拥有。
檀心:指内心。
窥:偷窥。
晓镜:指早晨的镜子。
他时:指将来的某个时候。
欲:想要。
问归魂:指询问已故的人的灵魂。
水碧:指水的颜色清澈明亮。
天空:指天空的颜色。
清夜:指晴朗的夜晚。
永:永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莲》是一首以白莲为主题的词。在词中,白莲被赋予了高贵、纯洁、淡雅、清幽的形象。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形容词语,强调白莲生长在污泥淤泞之中却不被它所染,具有高尚贞洁的品质。同时,“摇曳生姿”形象地描绘出白莲优美的姿态。 作者还引用了宋代文学巨匠司马光《和杨卿中秋月》中的“娟娟片月涵秋影”,将白莲与月亮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娟娟”既可以形容月亮如弦月般柔美,又可以表达月亮明媚的意思。另外,“涵”字则是包容、映照的意思,轻轻一带就勾勒出一片秋影,增加了词的意境。 词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但在读者读完整首词后,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隐晦情感。通过对“涵秋影”、 “长曲貌”等描述的深入咀嚼,可以看出作者在借白莲喻美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同时,通过对“涵秋影”、“长曲貌”等词汇的运用,使得整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 总之,《莲》这首词以白莲为主题,通过对花卉、月亮的形象描写,传递了一种高贵、纯洁、淡雅、清幽的意境,是一首优美、典雅的词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定风波·红梅》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贬官至黄州时所作,这首词是在苏轼读到石延年《红梅》诗后所引发的感触下创作而成。在这段时间里,苏轼身处异乡,思乡心切,对生活和自己的处境感到非常的失落和痛苦。此时,苏轼读到石延年的《红梅》诗,诗中描绘了在严寒冬日中依然傲立不屈的红梅花,给苏轼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和鼓舞,同时也让他想起了故乡中那些坚韧不拔的人们。 接着,苏轼写下了这首《红梅》诗,并将其中一首改编成了这首《定风波·红梅》词。这首词以红梅花为词牌,寄托了苏轼的思乡之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抒发了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词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誉为苏轼“豹变后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总之,苏轼在流亡异乡、受尽困苦之时所作的《定风波·红梅》词,既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红梅赋》是唐代诗人王夫之所作,这首咏物词描写了自己迁谪后的孤独和不屈从流的态度,同时展现了红梅自爱、清冷的形象。 这首词以“好睡”、“莫厌迟”为引子,通过红梅长时间持久的苞芽期,传达出作者坚韧不屈的品质。红梅虽然表面上看似沉睡不醒,但实际上却深藏暗香,含苞待放,期待绽放的那一刻到来。这种坚守本性、等待机会的态度令人敬佩。 除此之外,词中还表现出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在这百花凋零的严寒时节,红梅还是含苞育蕾,与众不同,因而容易被忽略或者被误解。词中的“冰脸”描述红梅玉洁冰清的仪表,既生动地表现了其美丽,又表现出其超然不群的性格。这种不拘泥于俗尘的性格在当时尤为珍贵,令人对其刮目相看。 最后三句“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通过“词眼”,将红梅的美姿丰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红梅的留恋之情。这种细腻入微的写法更加增强了整首词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说,《红梅赋》以红梅为载体,表现了王夫之坚韧不屈、清冷自爱的品质,同时也展现出他对红梅的仰慕之情与敬畏之心。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1082年的时候,宋神宗元丰五年,著名诗人苏轼因被贬官而流落至黄州。在那里,苏轼读到了石延年所作的《红梅》诗,这篇诗作引起了他深深的感触。于是,苏轼着手创作了自己的《红梅》诗,最终完成了三首不同版本的作品。不久之后,苏轼将其中一首诗改编成了词,并取名《定风波·红梅》。这首词曲折动人、婉转清新,描绘了红梅在寒冬季节中顽强地生长、开放,展现了植物的坚韧和人类对生命力的赞颂。 苏轼在写下这首著名的《定风波·红梅》之前,一直备受忧愁和挫折的考验。他的贬谪和隐居让他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孤独和苦闷。那时,苏轼只能通过阅读和写作来缓解内心沉重的压力。此时读到石延年的《红梅》诗,苏轼感到诗中的好些句子触动了他的内心,引发了他的灵感和创作欲望。 苏轼是为数不多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风格优美、清新、自然,被传颂至今。《定风波·红梅》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也深深地感染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者。 创作背景详情»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