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译文及注释:
呜轧江楼角一声:江边楼阁上发出一声呜咽之声,
微阳潋潋落寒汀:微弱的阳光洒在寒冷的滩涂上,
不用凭栏苦回首:不必倚着栏杆苦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故乡的七十五个长亭。
注释:
呜轧:形容风声、水声等的声音。
江楼角:江边的楼角。
微阳:微弱的阳光。
潋潋:形容细小的雨点。
落寒汀:落在寒冷的江滩上。
不用凭栏苦回首:不必倚着栏杆,也不必苦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指离故乡已经有七十五个长亭的距离。长亭是古代道路上的一种建筑,用于旅客休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杜牧的《泊船瓜洲》中有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被广泛传唱,成为杜牧诗作中的经典名句。同样,杜牧在《齐安郡楼》这首诗中也巧妙地使用了数字,使得诗作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数字的运用,将城楼上的官员高踞于黄州之巅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通过用“一声”强调城楼角响起的第一声角鸣,突出了它对诗中人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接下来的“数树深红出浅黄,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了黄州的秋景和江南水乡的美景,让人感觉到身处美景之中。结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意味着诗中人已离开黄州,回到故乡,思念着曾经的美好时光。
这首诗的数字运用颇妙,杜牧通过数字“一声”和“数树”等来突出诗中的情境,使得诗作更具生动感和情感深度。正如清代文人所言,“算博士”并不影响高手的创作,数字运用在诗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得诗歌更加传神。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宦游思乡》的背景,该诗作诉说了他在黄州城楼上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诗刻画了唐代诗人望乡伤怀的典型形象。
唐时每个州都有一个郡名,而“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唐武宗年间初出守黄州,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唐代的官员大多数是一辈子都要在不同的州郡轮流担任官职的,而这也造就了很多诗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杜牧在官场的历练与感性的诗歌才华相结合,使得他的诗歌深受当时文学界的认可。
《宦游思乡》这首诗就是杜牧在黄州城楼上写下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还展现了他的人生感悟和对官场生活的态度。该诗使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等。其中“风景异乡愁”和“红烛背人泪”等等句子让人回味无穷,深刻地表达了他的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宦游思乡》这首诗是杜牧在唐代官场生活中创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极具感染力。它通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抒发了儒家文化中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情感,同时也显示了杜牧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反思。此诗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学价值,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牧、江楼上、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