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译文及注释:
昔疏广和受二子,因年老而一朝离职。于是公卿们设宴席,祭祀祖道在都门外,车马数百辆;路上的观者,多有叹息流泪,共同称赞他的才华。汉史记载了他的事迹,后世的画家也描绘了他的足迹,至今仍然照亮人们的眼睛,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国子监的司业杨君巨源,以其善于诗歌教导后进,一旦年满七十,也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人们常说古今人物不相连,但现在的杨君和那两位疏广、和二子,他们的心意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我身为公卿之后,因病不能外出,不知道杨侯离开时,城门外有多少人送行,有多少车马,有多少人在路边叹息,知道他是否是一位贤才;而太史氏又能够夸大其事,将二疏的足迹传承下来,是否真实,不得而知。现在没有画家描绘他们的形象,但画与不画,也无所谓。
然而,我听说杨侯离开时,有人爱他、惜他,白天天地为他保留少尹的职位,还为他写歌诗劝慰他,京城中擅长诗歌的人也跟着和他一起和谐。但我不知道当时疏广、和二子离开时,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古今人物是否相同,还不得而知。
中世纪的士大夫们,以官职为家,离职后就无处可归。杨侯年轻时,曾在故乡举行过礼,唱着《鹿鸣》而来。现在回到故乡,指着树说:“这棵树是我先人种下的;那条河、那座山,是我小时候垂钓游玩的地方。”乡亲们无不敬重他,告诫子孙以杨侯不离开故乡为榜样。古代所谓的乡村先生,去世后可以祭祀于社会,这位杨侯是否也是这样呢?
注释:
注释:
1. 昔疏广、受二子:指汉朝时期的两位官员疏广和受委,他们因年老而辞去官职。
2. 公卿:指当时的高级官员。
3. 祖道都门外:祖道是指京城的主要街道,都门是指京城的城门。
4. 汉史:指《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 工画者:指绘画家。
6. 杨君巨源:指唐代诗人杨巨源,他也是一位官员,因年老而辞去官职。
7. 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官职,负责教育皇室子弟和官员子弟。
8.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指传统观念认为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没有联系。
9. 二疏:指疏广和受委。
10. 太史氏: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11. 不落莫否:指不确定是否有记录下来。
12. 都少尹:指杨巨源曾经担任的官职,是唐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
13. 京师之长于诗者:指当时在京城中擅长诗歌的人。
14. 中世士大夫:指中国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的士大夫阶层。
15. 乡先生:指在乡村中担任教育和文化传承工作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广、疏受叔侄两位长者,因年事已高,同时辞职离去。当时,朝廷官员设宴送别在京城门外,数百辆车马排队鸣钟送行。沿途围观的众人听闻这两位长者的行动,无不感慨赞叹,流下眼泪。这对长者的行为将被记录在汉代的史书上,并被绘画家描绘形象,至今仍然闪耀光彩,仿佛刚刚发生。
国子监司业杨巨源,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到七十岁的时候,杨巨源也辞去了他的职位,回归故乡。虽然千古名士杨巨源和古代的长者疏广、疏受叔侄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们的思想是否有所不同呢?
我身体欠佳,不能出去送行。当杨少尹辞职回家的时候,我不知道京城门外有多少人为他送行,有多少辆车和马,旁观者是否也会为他的行动感叹和称赞呢?历史学家是否会将他的事迹详细描述并写成传记,以继承疏广、疏受叔侄的精神呢?他们是否也会被忽略和遗忘呢?
目前我没有听说过有艺术家描绘杨巨源的形象,其是否刻画或不刻画都无须考虑。然而,我听说当时朝中的宰相十分敬重并怜悯杨巨源,上奏皇上任命他为河中府的少尹,并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里的文人雅士也纷纷作出应和之作。
总之,古代长者疏广、疏受叔侄和杨巨源一样,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使我们不断前进。
译文详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