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十》拼音译文赏析

  • shī
    èr
    shí
    sān
    shǒu
    ·
    shí
  • [
    táng
    ]
  • cuī
    bǎng
    jiāng
    shén
    zhuī
    xiàng
    fēng
  • jūn
    wáng
    jīn
    jiě
    jiàn
    chù
    zhú
    yīng
    xióng

原文: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催逼榜文,渡过乌江,神骓哭泣向着风。
君王今日解下剑,何处去追寻英雄?
注释:
催榜:指发布榜文,宣布考试或选拔人才的消息。
渡:过河。
乌江:长江支流之一,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神骓:传说中的神马,指非常优秀的马匹。
泣:哭泣。
向风:朝着风的方向。
君王:指皇帝。
解剑:放下剑,表示不再需要武力。
何处:何处之人,指哪位英雄。
逐:追逐,追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一首诗《乌衣巷》进行的赏析。李贺通过描写项羽将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他人后,乌骓马眷恋故主宁死不屈的形象,表达了英雄与骏马不能长久相伴的悲凉情感。而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感受。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这两句诗用拟物的手法,将乌骓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马如人一般,对故主抱有深厚的感情,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离开故主。这种无私的忠诚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凸显了英雄末路的境遇。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这两句诗则抒发了作者对乌骓马未来的同情。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乌骓马代言,表达了对其迷茫无助的心情。这也是对作者自身悲愤感受的一种抒发。李贺自诩为“唐诸王孙”,心怀护国安民的重任,但却遭遇科举和仕途之路的坎坷。他像乌骓马一样,充满才华却找不到能够将其重用的明主,处在无助迷茫的状态。 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李贺文学风格中的激情和悲凉。他以乌骓马为喻,表达了自身的苦闷和无奈。同时,通过描述英雄末路、才子无用的命运,讽刺了社会的冷漠和繁琐。整首诗言简意赅,深刻入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段内容是关于汉末时期的战争故事,其中涉及到了以下两个地名和人物名称: 1. 乌江(一作“江东”):指位于今天江西省南昌市一带的一条江河。在这个故事中,乌江是项羽败退的必经之路,但是项羽宁死不渡,最终选择了自刎。 2. 君王(一作“吾王”):指项羽,项羽是楚国的将领,起义反秦后成为楚汉战争的主要领袖。在这个故事中,项羽在乌江边拒绝了舟车长的劝说,决定自刎而死。 以上是对这段内容中涉及到的地名和人物名称的简单解释,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注释详情»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或“诗仙”。出身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因此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李贺生活贫困,抑郁感伤,焦思苦吟,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的心情,但他的诗仍然闪着奇光异彩,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公元816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