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和韩魏公》拼音译文赏析

  • jiǔ
    hán
    weì
    gōng
  • [
    sòng
    ]
  • wǎn
    suì
    dēng
    mén
    zuì
    cái
    xiāo
    xiāo
    huá
    yìng
    jīn
  • kān
    chéng
    xiāng
    yán
    dōng
    xián
    bàn
    zhū
    lǎo
    tái
  • jiā
    jié
    jiǔ
    cóng
    chóu
    guò
    zhuàng
    xīn
    ǒu
    bàng
    zuì
    zhōng
    lái
  • guī
    chōng
    hán
    shuì
    xīn
    shī
    bǎi
    biàn
    kaī

原文: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译文及注释
晚年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晚年来到门前,我最不才,萧萧秋风吹动着华发,映照在金酒杯上。
不堪丞相的邀请,我宁愿和闲散的文人老友们一起在曲台上闲聊。
佳节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在愁苦中度过,但是在醉酒之中,我的壮心又重新燃起。
回家的路上,冲着雨水,我感到寒冷,无法入睡,于是我自己写了一百首新诗。
注释:
晚岁:指年纪已经较大的时候。
登门:指进入官场。
萧萧:形容秋风吹过的声音。
华发:指头发已经变白。
映:照耀。
金罍:古代盛酒的器具,用金制成。
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延东阁:指官场上的高位。
闲伴:指闲暇时的伙伴。
诸儒:指学者、文人。
曲台:指文人雅集的场所。
佳节:指节日、喜庆的日子。
久从愁里过:指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忧愁之中。
壮心:指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偶傍醉中来:指在醉酒时突然想起了年轻时的梦想。
暮归:指傍晚回家。
冲雨:指狂风暴雨。
自把新诗百遍开:指自己反复推敲自己的新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九日登高》是苏洵在韩琦家宴时所作,并以“乙巳重阳”为题。此诗是苏洵晚年之作,也是他较为成熟的杰作之一。这首诗是苏洵赞美自身才华和内心情感的自白之作。 诗的起始两句“晚岁登门不觉迟,萧萧华发向金罍。”表达了苏洵因年老而感到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寓意着他的才华和清高不被理解和认可,以及他对于事业终究无法有所作为的懊悔和忧虑。和韩琦把酒共赏的场面下,苏洵以“萧萧华发”来与酒器“金罍”相对应,生动地揭示了自己风华正茂时的豪情和今天的清苦与颓废的反差之处。 接下来,苏洵句句道来五年时间虚度、无所作为的无奈:“红栏相引逐东篱,不堪回首最初心。延东阁梧桐影里,应念岩扉古路深。”这里,“红栏”、“东篱”、“梧桐”等景物都是朝野政治和社交生活的象征,而“岩扉古路”则则代表他回忆过去,追寻自己在世间人生的轨迹。这些景物和情感的展现,反映出苏洵心中的孤独和失望。 最后一联,“高卧东山无客随,清歌一曲动江湄。” 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身性格的自省。此处的“高卧东山”更是寓意深刻,它既指苏洵的私人生活(隐居于东山),也预示他的诗学成就(高卧而作)。同时,“清歌一曲动江湄”也表达了苏洵辞世后留给世人的艺术成果。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苏洵的思想感情,更寄托了他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对于诗歌的追求与热爱。同时,苏洵也借此诗向韩琦表达自己的赞美和敬意,将对于前辈智者的崇敬之情通过此诗传达出来。 赏析详情»


苏洵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