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及注释:
六位王朝全部结束,四海归一,蜀山高耸,阿房宫出现。宫殿覆盖了三百多里,遮蔽了天日。骊山北侧,向西弯曲,直通咸阳。两条河流汇入宫墙。每五步就有一座楼,每十步就有一座阁;廊子弯弯曲曲,檐牙高高翘起;每座建筑都依据地形而建,错落有致。宫殿错综复杂,如蜂房和水涡,高耸不知有多少层。长桥横卧在波浪之上,不知道是否有龙?复道通向天空,不知何时才会出现彩虹?高低错综复杂,不知道东西南北。歌台温暖动听,春光明媚;舞殿冷清萧索,风雨凄凉。一天之内,一个宫殿之间,气候都不一样。
妃嫔、侍女、王子、皇孙们从楼下走出殿宇,乘着轿子来到秦国。早晨唱歌,晚上弹琴,为秦宫中的人服务。明星闪烁,照亮了化妆镜;绿云飘荡,梳理着早晨的发髻;渭河水涨,洗去了脂粉;烟雾弥漫,焚烧着香料。雷声突然响起,是宫车经过;辘辘车声远去,不知道去向何方。每个人的容貌和姿态都极其美丽,站在远处眺望,就像在期待着幸福的到来。有些人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几个世纪几年间,被掠夺了人才,堆积如山。一旦不能拥有,就输送到秦国。鼎和铛、玉石、金块、珠砾,被抛弃在路边,秦人看着也不怎么在意。唉!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秦国奢侈浪费,人们也想念自己的家。为什么要把它们全部拿走,像泥沙一样使用?使得承担房屋重担的人,比南亩农夫还多;梁柱上的木材,比机器上的工女还多;钉子簇簇,比庾粮还多;瓦缝参差,比身上的衣服还多;直栏横槛,比九土城墙还多;管弦声音嘶哑,比市民的言语还多。这使得天下的人们不敢说话,但却敢怒。独裁者的心越来越骄傲自大。士兵呼喊,函谷关举起火炬,楚人点燃了一把火,可怜焦土!
唉!灭亡六个国家的是六个国家自己,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唉!如果六个国家都爱自己的人,就足以抵御秦国;如果秦国也爱六个国家的人,那么三代之后,就可以成为万世之君,谁能灭亡它呢?秦国人没有时间自怨自艾,而后人却为他们感到悲哀;后人为他们感到悲哀,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让后人再次为后人感到悲哀。
注释:
六王毕:指六国被秦灭亡。
四海一:指秦朝统一天下。
蜀山兀:指蜀山高耸入云。
阿房出:指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指阿房宫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广阔。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指骊山北部向西弯曲,一直延伸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指渭水和洛水在阿房宫周围交汇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建筑风格独特,错落有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形容阿房宫建筑密集,数量众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形容阿房宫建筑错综复杂,让人迷失方向。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形容阿房宫内的不同场所气氛迥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形容阿房宫内气候变化多端。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指宫廷中的女官和贵族子弟。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指女官和贵族子弟下楼,乘坐轿子来到秦朝。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指宫廷中的歌舞表演。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形容宫廷中女子的妆容和仪态。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形容宫廷中车马行进的声音。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形容宫廷中女子的美貌和仪态。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指宫廷中的女子很少有机会离开宫廷,有些人甚至一生都无法离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指秦朝征服其他六国时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指秦朝统一后,这些财富和人口都成为了秦朝的一部分。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形容秦朝统一后对财富的浪费和不珍惜。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形容秦朝对建筑和文化的过度浪费。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指秦朝的暴政让人们不敢发声,但内心却充满了怒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指秦始皇的专制统治越来越嚣张。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指秦朝的暴政引起了民众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译文及注释详情»
思想感情:
杜牧的《阿房宫赋》深刻揭示了历史兴亡、政治腐败的本质,发人深省。在文中,作者佚名通过对阿房宫被焚的描写,流露出了怀念和忧虑之情。
作为一篇议论文,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在于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警醒未来朝政。然而,在文中,当描述到阿房宫被焚毁时,作者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深情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可怜”,除了解释为“值得怜悯”之外,还有“可惜、可爱”的含义。作者用这两个字,表达了对阿房宫被焚的愤怒和无尽的感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阿房宫是秦朝的象征,也是秦王朝的辉煌时代。但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秦王朝土崩瓦解,阿房宫也化为灰烬。杜牧笔下的“可怜焦土”暗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残酷和无奈。而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阿房宫的肆意奢靡、秦王朝的横行暴虐,对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苦难。这也提醒我们,不能不顾人民利益,不能挥霍无度,否则必然导致政治命运的败落。
同时,杜牧通过写作,也表达出对历史教训的忧虑和担心。他认为唐朝的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仍然陷入身居积薪之上的沉湎声色之中,就会重蹈秦朝的覆辙。这使得《阿房宫赋》不仅是一篇关于历史的硬文章,更是一篇关于未来的思考之作。
在这篇辞赋中,杜牧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精雕细琢,言简意赅,深刻地展现了对历史、对未来的思考和感慨。这种审美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在杜牧创作中一直贯穿着,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家。《阿房宫赋》作为一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一篇思想启蒙之作。
思想感情详情»
结构层次:
杜牧的《阿房宫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段组成,通过外到内、由宫殿建筑到人物活动的铺陈描写,展现了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以及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四个三字短句展开开篇,表现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奇气势,以及阿房宫肆意奢华的特质。接着,作者用几层描述了阿房宫的规模和豪华,以及宫中人物的活动。
在第二段中,作者进一步描绘了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从供玩乐的宫人来源、珠宝陈设等方面写出了宫中人物的肆意挥霍,以及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这一部分的描写,反映了秦朝奢侈繁荣的一面,但也预示着其腐败的命运。
第二部分由后两段组成,是一个议论开掘的部分。在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秦必亡之命运,并斥责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民不聊生。在第四段中,作者强调了荒淫挥霍必然导致灭亡的命运,并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整篇文章文笔犀利,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层层递进地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秦朝腐败的本质,思想精深,写作手法巧妙,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佳作。
结构层次详情»
赏析: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其文章从多个方面写出了阿房宫壮丽的景象。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四个三字短句展开开篇,音节紧凑而有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奇气势,以及阿房宫肆意奢华的特质。接着,作者以总体概括的方式来写出阿房宫的壮观特点,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等,这些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了阿房宫占地广阔、气势恢宏的形象。
文章中的第二段则着重描述了阿房宫内的美人和珍宝,描绘了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也为接下来的议论埋下伏笔。作者用了六组排比句来描写宫人们的妆容打扮,表现出她们在宫中的凄惨生活,而这种生活是否必要,又反过来暗示了秦朝的统治者是否明智。在文章的另一个角度,作者也描述了那些珍宝,如“金碧交辉,珠玑华灿”,这些珍宝在当时是可以慷慨使用,但现在看来却有些过分奢华。
总的来说,杜牧通过《阿房宫赋》刻画出秦朝的豪华繁荣和消极腐败,以及其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文章写作手法巧妙,笔调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赏析详情»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在公元825年所作。当时,唐敬宗李湛继位,喜爱声色、游乐无度,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甚至还寻求不死之药,这让杜牧感到危机四伏。因此,他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以秦朝兴亡为例,借古讽今,预警唐朝的当政者不能重蹈覆辙,以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为重。杜牧语言生动,运用了瑰丽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示出自己高超的文学修养和对时政的关注。然而,杜牧的劝规并没有奏效,唐朝依旧沉迷于享乐,最终像秦朝一样走向了灭亡。因此,这篇赋也被视为是社会政治批判文学的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详情»
修辞手法:
这篇修辞手法的文章充满了各种瑰丽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比喻、夸张和倒置式暗喻。
在第二段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同时,作者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在第三句中,作者写道,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等手法来丰富文章。例如,“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并且通过比喻来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宫中的繁华景象。
综合以上分析,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修辞手法的瑰丽和运用技巧的高超,通过生动的铺陈和夸张的手法,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了宫中的繁华与荒淫,体现出带有警醒意味的文学价值。
修辞手法详情»
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这篇文学作品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当时的敬宗十六岁即位,但他昏愦失德,荒淫无度,让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为了警示敬宗,杜牧写下了这篇寓意深远的《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确表示自己创作这篇赋的目的是对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的情况进行批判和警告。通过借鉴秦始皇失败的教训,杜牧想向敬宗传递一个深刻而重要的讯息:君王应该爱民,珍视人力,否则国家将难以持续稳定和繁荣。这篇赋也成为了当时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不仅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更反映了作家担忧国家前途的思想情怀。
创作背景详情»
首句作用:
在佚名杜牧写作的《阿房宫赋》这篇文学作品中,开头的12个字“蜀山兀,阿房出”,并不是随意而为的修辞手法,而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以此暗示了全文的主题: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借以讽谏时弊。
首句作用详情»
立意:
杜牧的《阿房宫赋》主要展示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关注和批判。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深刻领悟到秦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滥用民力所导致的崩溃和覆灭。
在全文中,作者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要以意为主,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作者写作的目的:不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要突出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让读者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对秦王朝的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作者希望能够敬诫后人:倘若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此处的“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并不是狭隘的政治批判,而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走向的深刻思考。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把秦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滥用民力等负面影响展现出来,并给读者以深刻的警示:国家的根基之一就是爱民,如果没有爱民精神,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总之,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作者的用意: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关键问题,敬诫后人,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政治、批判社会不足,同时也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立意详情»
写作特点:
杜牧是唐代文学家,有“杜工部”之称,他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赋、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中,他所写的《阿房宫赋》典型地展现了赋的特点。
首先,该篇文章重视铺陈描写,通过描绘阿房宫的规模、建筑和美女等,为后文的主题进行铺垫和伏笔,以形象地勾画出秦王朝暴兴速灭的历史。
其次,夸张渲染是该文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描绘出阿房宫的繁华盛景,同时也强调了秦始皇的奢侈腐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再次,该文骈散结合的结构使得句式张齐、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句式,将描述和表达相互结合,增加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最后,该文充分体现了音律和谐的特点,其语言通畅流畅,朗朗上口,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作者在词汇和语法的选择上,注意到了音律韵律的呼应和协调,巧妙地运用辞章,使文章更加美妙动人。
总之,杜牧的《阿房宫赋》充分展示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通过花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阿房宫的繁华盛景和秦始皇的奢侈腐败,创造出如诗如画的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写作特点详情»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