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拼音译文赏析

  • huái
    shàng
    yǒu
    rén
    bié
  • [
    táng
    ]
    zhèng
  • yáng
    jiāng
    tóu
    yáng
    liǔ
    chūn
    yáng
    huā
    chóu
    shā
    jiāng
    rén
  • shǔ
    shēng
    fēng
    tíng
    wǎn
    jūn
    xiàng
    xiāo
    xiāng
    xiàng
    qín

原文: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及注释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的杨柳在春天摇曳,杨花的忧愁深深地打动了渡江的人。
几声风笛在晚上的亭子里响起,你去了潇湘,我去了秦。
注释:
扬子江:中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上海市等地区的一条大江。

杨柳春:春天的杨柳,指春天的景色。

杨花:杨树开花的花朵。

愁杀:形容杨花的美丽和凄美,让人感到忧伤。

渡江人:指过江的人。

风笛:一种吹奏乐器,类似于口琴。

离亭:指在离别时相遇的亭子。

潇湘:指湖南省的湘江和湖北省的汉江。

秦:指中国古代的秦国,现在的陕西省。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对晚唐时期一位佚名诗人所作的一首诗进行的鉴赏。在当时的文学风气中,抒情、形象和音悦等艺术特点逐渐减弱,而诗人郑谷则依旧保持这些特点,并且在其七绝中更加突出。该诗以江头渡口为背景,描绘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漂泊之感,表现出一种含蓄优雅的情感内涵。 在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将江边春色与悲凉离别相结合,展现出优美的意境。诗句“扬子江头,杨柳春色,愁杀渡江人”传达了离别之情,而“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则表现出南北分别的情感。整个诗歌节奏轻快流畅,并且运用同音字的重复和反复,营造了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诗人在表现离别的同时,也传递了对旅途的希望和期待。这种情感穿插于诗的字里行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同时,诗歌中景中寓情,富于含蕴,展现了诗人的意境和心境。他用淡墨点染景, 用重笔抒写愁绪,将江头柳色与离别情感巧妙地融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艺术手法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之一。 总的来说,该诗在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一首值得我们欣赏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一位佚名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时所作。据了解,这次分别并不是普通的送行,而是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开始新的旅程。友人要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而作者则北向长安。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自己即将开始的新旅程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常常面临离别和远行的境遇,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由于该诗歌作者身份不明,也添加了些许神秘色彩,增加了文学价值。 写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注释: 1. 扬子江: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位于中国东部,流经江苏、上海、安徽、江西四省市。 2. 杨柳依依:形容杨柳树枝柔软垂曲的样子。 3. 柳絮:杨柳的花序,春季开花后散落的绒毛状物。 4. 愁坏了:表示非常忧愁。 5. 渡江的游子:指过江而去的旅人。 6. 晚风阵阵:形容晚间阵阵吹来的风。 7. 驿亭:古代传递文书和邮件的场所,是一种官方机构。 8. 笛声:用笛子演奏出的声音。 9. 潇水和湘水:潇水和湘水均为湖南境内的主要河流,合流后入长江。 10.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现今陕西省西安市所在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郑谷简介: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他的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有《云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