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拼音译文赏析

  • níng
    yōu
  • [
    táng
    ]
    jiǎ
    dǎo
  • xián
    shào
    lín
    bìng
    cǎo
    jìng
    huāng
    yuán
  • niǎo
    宿
    chí
    biān
    shù
    sēng
    qiāo
    yuè
    xià
    mén
  • guò
    qiáo
    fēn
    shí
    dòng
    yún
    gēn
  • zàn
    hái
    lái
    yōu
    yán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闲居中少有邻居,草径通向荒芜的园子。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僧人在月光下敲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过了桥,景色便不同,移动石头使云根动荡。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虽暂时离开,但还会回到这里,约定的时光不会辜负。
注释:
闲居:安静的居所。
少邻并:少有邻居,周围空旷。
草径:草地上的小路。
荒园:荒废的花园。
鸟宿:鸟儿栖息。
池边树:池塘旁的树木。
僧敲:僧人敲打。
月下门:在月光下的门。
过桥:经过桥梁。
分野色:分开不同的景色。
移石:移动石头。
动云根:使云彩变化。
暂去还来此:暂时离开,但会再回来。
幽期:约定的安静时光。
不负言:不辜负约定。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悠闲(yōuxián):形容心情舒畅、无忧无虑。 邻居(línjū):指与自己住在相近而相互认识的人。 杂草丛生(zá cǎo cóng shēng):形容荒芜、凋敝。 小路(xiǎo lù):窄小的道路。 荒芜(huāng wú):形容荒凉而无人烟。 栖息(qī xī):停留或栖居。 池边(chí biān):指池塘边缘。 山门(shān mén):寺庙的门。 桥(qiáo):连接两边的建筑物或地区的构筑物。 原野(yuányě):广阔无垠的原野。 飘动(piāo dòng):轻轻地动摇、晃动。 隐居(yǐn jū):隐蔽起来过简朴的生活,远离尘嚣。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流传于唐朝的诗歌作品,作者身份至今仍然成谜。这首诗歌叙述了贾岛访友人李凝未遇的情景。据诗意可知,故事发生在长安城郊外,具体创作时间无从考证。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禅宗诗人之一,学识渊博,诗才出众。他和李凝是好友,一天,贾岛前往拜访李凝。当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是夜幕降临。这时,夜深人静,自由的小鸟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贾岛的敲门声惊醒了这些鸟儿。 可惜,这天李凝不在家。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贾岛内心感触颇多,灵感迸发,于是创作了这首描写访友未遇的小诗。这首诗歌立意新颖,通过夜色、鸟儿、月光等细节刻画出一个访客引起的寂静和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诗性的独特风格和禅修特质。 由于这首诗歌的作者身份未知,加之其流传的年代久远,故此诗的创作背景也变得难以考证。不过,这首诗歌依然被人们珍视,并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唐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贾岛的这首诗歌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闻名于世。虽然作者身份不得而知,但这首诗歌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全诗写的是贾岛访友人李凝未遇的情景,但却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寓意。首联通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来描绘李凝的隐士身份和周围幽静的环境。这种淡泊的生活态度和空灵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唐代禅宗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则是诗中最为经典的两句。作者通过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表现了寂静和思考的状态。一阵轻微的敲门声,不仅引起了宿鸟的噪动,更寄托了诗人对友谊的期望和思念之情。这种碰撞出的诗意和意境,也让这首诗歌成为了唐代禅宗文学的代表作。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则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回归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即使是山石、风云都在轻轻转动,而这种绝妙的反讽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变幻无常。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怀疑,也是贾岛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则表达了诗人不舍友谊,也不愿放弃寻觅的追求。整首诗歌虽然不长,但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其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也为唐代禅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鉴赏详情»


贾岛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与韩愈同时,有诗奴之称,自号碣石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