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及注释: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峦环绕着故国,海潮拍打着空城,寂寞回荡。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河东岸的月色依旧,夜深时还会来到女墙边。
注释:
山围故国周遭在:山峦环绕着故乡,处处可见。
潮打空城寂寞回:潮水拍打着空城,寂寞无人回应。
淮水东边旧时月:淮河东岸的月亮,曾经的时光。
夜深还过女墙来:深夜时,仍然要越过女墙(指女子居住的区域)来到目的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刘禹锡、群山依旧、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汉字
译文及注释详情»
名家评价: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佚名的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苏台览古》以及这首诗所带来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于这首诗的比较分析,凸显出诗中所体现出的深刻感慨。诗人把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情感注入到山水明月之中,表达出对于故国曾经繁华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不安。这种将情感融入到景象之中的手法,引领了后人在写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
众多文学家都对于这首诗表达了赞美之情。其中白居易就认为,这首诗已经超越了后代的措辞能力。并且,这首诗还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就用到了这首诗中的意境词语。
总之,这首《苏台览古》因其深刻的怀旧情感和对于艺术技巧的掌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名篇之一。
名家评价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介绍了佚名诗人所写的《石头城》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这首诗写于826年,诗人身在金陵城(今南京市),通过对于山、城、水、月等常见意象的别具匠心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奇特而美妙的“意象之城”。这座城市的真正身份是金陵城,它曾经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豪华至极。但由于荒淫误国,每个朝代都灭亡得非常快,这座城市也沦为荒凉空城。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经过金陵城时,被这座昔日豪华胜地已成空城的景象所感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于六朝盛衰兴衰的深刻感慨和悲恸。于是,他一边漫步在城市的空旷之处,一边为这座缤纷城市所遭受的变故而哀叹。最终,他将自己的感慨化为文字,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总之,这首《石头城》是一首充满着刘禹锡对于六朝华彩的缅怀和悲痛,以及对于历史沉淀的神秘探寻的诗篇。它通过对于意象之城的构建和意象之人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以及对于六朝盛景的追忆和遗憾。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描绘了刘禹锡所写的《石头城》的背景和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沉淀和六朝盛衰的深刻感慨和悲恸。文章首先让读者感受到了苍莽悲凉的氛围,描述了金陵城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这座曾经的繁华之都已沦为荒凉空城的景象。这种荒凉和寂寞让诗人不禁对于历史的轮回和六朝盛衰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诗中,诗人借助意象之城和意象之人,用别具匠心的组合方式构建了一个神秘而美妙的“意象之城”,强调了历史的沉淀和时光的变迁。诗中通过对于意象之城的构建和意象之人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以及对于六朝盛景的追忆和遗憾。尤其是诗中关于秦淮河的描述,更是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崇敬和怀念。从这个侧面来看,该诗也是一首充满着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和承传的诗篇。
总之,《石头城》这首诗通过对于意象之城的构建和意象之人的探究,展现了作者对于六朝盛衰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和悲恸,也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和承传。它是一首具有深邃内涵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