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xuě
  • [
    táng
    ]
    hán
  • xīn
    nián
    weì
    yǒu
    fāng
    huá
    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wǎn
    chuān
    穿
    tíng
    shù
    zuò
    feī
    huā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相关标签:春天写人

译文及注释
新年还没有春天的繁华,到了二月初却惊见草芽冒出来了。白雪却嫌弃春天的到来太晚,于是穿过庭院的树枝,化作飞舞的花瓣。
注释:
新年:指农历新年,即春节。
芳华: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二月初:指农历二月初。
草芽:指春天初长出的嫩草。
白雪:指冬天的雪。
春色:指春天的景象。
庭树:指庭院中的树木。
飞花:指飘落的花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韩愈、新年、芬芳、鲜花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当时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他生长于陕西北方,习惯了北方的寒冷冬季,对于北方花草不再盛开的情形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在814年,韩愈奉命南下广州,一到广州,他震惊地发现这里的花开得那么早,春天来临得那么迅速。因此,他对于广州的春天印象深刻,对于北方的春天却有些不满。在北方,春天一直到二月甚至三月才显现,这让韩愈感到十分不适应。 于是,韩愈萌发了写一篇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之情的想法。他借鉴了岑参的《白雪歌》,写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在其中抒发出了自己对于北方春天迟迟未到的不满,以及对于岭南的春天如此美好的羡慕之情。此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后来更是被传为佳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出当时唐代人对于地域文化差异和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在这个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文学传统,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思考的重要工具,而诗人们也开始以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创作出独具特色、气势恢宏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诗歌是佚名所作的《春雪》,它的构思非常巧妙。诗开宗明义,道出了“新年都未有芳华”,阐述了寒冷冬季人们渴望春天的心情。而“都”字更是流露出近乎焦急的情绪。接下来,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则从侧面突出了诗人发现了春天的迹象,并引出了接下来的主旨。这个“惊”字非常值得深思。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焦急期待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摆脱冬季的喜悦和欣喜之情,感受到了春天的萌芽。这里的“初”字载入着丰富的情感,包括了对于春天迟迟未到、只能远观却不能亲近的遗憾和不满,以及对草芽中看到的春之喜悦。 而接下来的三、四两句,则通过自然的对比来展示出诗人对于春天的热切期待。虽然没有百花盛开,但人还是能够等待来临的春色,在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而白雪则“等不住了”,迫不及待地穿树飞花,为大地增添了独特的春日色彩。通过这种自然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春天不到来的遗憾,却也在另一方面感受到了春天提前到来的欣喜和惊喜之情。同时,这样的表达也反映了诗人的独特思考和创造能力,顺畅流畅的诗篇让人不由地为之喜悦。 从章法上看,前两句“未有芳华”、“初见草芽”一抑一扬,跌宕有致,起伏跌宕,十分精妙。整首诗唯美地描绘了大自然在寒冷冬季与温暖春天的更迭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和变化,以及人们对于春天到来的焦急、遗憾、欢喜之情。这篇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中国古典诗歌。 赏析详情»


韩愈简介
唐朝 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