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及注释:
千锤万凿,用力敲打出深山,
烈火燃烧,仿佛毫不在意。
即使身体破碎,骨肉分离,也毫不畏惧,
只为保持清白,留在人间。
注释:
千锤万凿:形容工作勤奋,不断努力。
烈火焚烧:形容经历磨难,遭受痛苦。
若等闲:像平常一样,毫不在意。
粉身碎骨:形容不怕死,宁愿牺牲。
要留清白:强调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清白的心灵。
在人间:指在世间留下美好的印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但其价值却不仅仅在于对石灰的形象描绘,更在于其寄托的深意和内涵。作者于谦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坚持高尚品格的决意,洋溢着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描绘了采集石灰石的艰辛和不易,也暗示了作者为国家奋斗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决心。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则表达了志士仁人在面对严峻考验时的从容不迫。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描述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同时寄托了作者不怕牺牲的决心。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于谦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和追求。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于谦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爱国者、志士仁人。他以石灰自比,是要表达自己不怕付出、不怕牺牲的决心;他希望留下清白,是为了证明自己高尚品格的坚守和纯洁的追求。于谦生平事迹证明了他本人的忠诚正直,也说明了这首诗作为他人格写照的价值。
总之,《石灰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深意的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感慨万千,以石为喻,表达了自己爱国、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于谦是中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之一,他的诗文不但充满了文化底蕴,更展示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宏伟的志向。
于谦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爱。相传,他在十二岁那年,偶然路过一座石灰窑,看到师傅们利用火烧山石制成白色的石灰,而对此深感震撼。他静静地站在那儿,凝神观察,思考,感悟,最终用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一篇惊人的文学作品——《石灰吟》。
《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仅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反映了于谦不畏困难、不断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于谦自小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在生活中不断探究、发现和创新的精神,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于谦的《石灰吟》虽然只是一首儿时的诗篇,但这首简单而生动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完美追求。正是因为他在年少时期就能用心体验、深思熟虑,才有了后来优秀作品的创作。这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迎接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石头、汉字译文、注释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于谦简介: 于谦是明朝著名官员,字廷益,号节庵。他于1398年5月1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由于于谦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于谦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担任兵部侍郎。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被立为监国,于谦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在南迁之议期间,他力排众议,决策守京师,与其他大臣一起请郕王即位。在瓦剌兵逼京师时,于谦督战,并成功地击退了瓦剌兵。因此,他被加封为少保,担任总督军务。 然而,在天顺元年,于谦被冤杀,原因是他被控“谋逆”。他享年约60岁。于谦被追授谥号“忠肃”,留下了《于忠肃集》等许多传世之作。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