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及注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汉字拼音注释: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xǐ yǐ yù hé yī.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
mù rén qū dú fǎn liè mǎ dài qín guī. 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í cháng gē huái cǎi wēi.
汉字译文:
在东皋的黄昏望着远方,移步倚靠,不知依靠何处。树木一个个都变成了秋色,山峦一个个只剩下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牛羊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相互之间没有相识之人,长歌唱起,怀念采薇的时光。
注释:
东皋:指东皋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薄暮:傍晚时分。
徙倚:移步倚靠。
树树皆秋色:每一棵树都呈现出秋天的颜色。
山山唯落晖:每一座山都只剩下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放牛的牧人驱赶着牛回家。
猎马带禽归:打猎的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家。
相顾无相识:彼此相对而无法相认识。
长歌怀采薇:长歌唱着怀念采薇的往事。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绩创作的山野秋景诗歌,通过描写萧瑟怡静的风景,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抑郁,表达了怀旧、孤寂之情。诗中第一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描述了王绩在东皋徘徊观景时的彷徨和无奈。措辞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境,表现出王绩对于寻找依托的无助之感。
接下来四句诗描述了薄暮中的景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些景象中,萧索的秋色,渐渐衰落的山色,以及猎马带着禽鸟回归等描绘都深刻生动。牧人与猎马的特写更增添了诗歌的田园气息,使得整个图画更加活泼、真实。这些诗句宛如一副山家秋晚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之中。
然而,王绩并没有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依托。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他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借助想象力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这句话中的“长歌”和“采薇”都是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表达了王绩希望跟隐士、与伯夷、叔齐这样的古代贤人交朋友的渴望。
总之,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清新自然,通过淡雅的山野秋景描写和内敛的感怀,深刻展现出了王绩孤独抑郁、渴望求索的心境,抒发了怀旧思古之情。虽然它不同于南朝诗风的华丽辞藻,但它却因为其素朴而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一首难得的抒情诗歌。
赏析详情»
鉴赏:
羊入野,行色散逶迤。"这两句诗描写牧人驱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周围万籁俱寂,只有牧人与山野相伴的感觉。"散逶迤"不仅仅是羊群行进缓慢而且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助。在这个季节里,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非常孤独,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依赖自己。最后的两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则将这首诗推向高妙之处。"相顾无相识"是说即使是相对而立的人也不能真正相知相遇,无法沟通共鸣。这也代表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困扰和不满,渴望有一个真正的知己,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忧虑。"长歌怀采薇"则展现了诗人对纯真、自然、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明了他不愿意被华丽的世俗所腐蚀,希望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整首诗表达了王绩对自然、对人生、对世俗的看法,展现出他追求简单、自由、快乐的心态,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佳作。
鉴赏详情»
鉴赏二:
本文是对王绩的代表作《野望》进行的鉴赏。诗歌描绘了山野秋景,表现了彷徨和苦闷的情感。作品通过描写东皋薄暮,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彷徨不定。在这片静谧的背景中,诗人通过对牧人与猎马的刻画,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心情,追怀古代隐士,寻求精神的寄托。
首先,诗歌的题材主题为秋景,是典型的田园诗风格。诗人用简短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通过选取树木、山峰、牧人等元素,形成了一副秋天的景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以此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诗歌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夕照、特写、对比等,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其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和“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等描写的是薄暮中所见景物,以近景为主,通过特写手法突出了具体的场景,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自然。
最后,诗歌运用了典故和比喻手法,使诗歌更有层次感和深度。例如,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彷徨心境。此外,诗人还借用伯夷、叔齐等古代隐士作为自己寄托精神的对象,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内涵。
总之,《野望》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运用多种手法和典故,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思想深度。
鉴赏二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早年曾担任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的职务,但很快就选择了辞官还乡。在贞观年间,他又出仕为太乐丞,但不久后再次辞职回归故里。据记载,王绩在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河津)期间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其中不乏咏史、赋景、抒怀之作,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王绩之所以选择辞官到东皋隐居,并不是因为对政治生涯的绝望或者失败,而是因为他对诗歌创作和个人修养有着更加迫切的追求。在东皋隐居期间,王绩能够完全摆脱繁琐的政治事务和社会纷扰,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诗歌创作和生活修养之中。他把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自己的感受、思考相结合,借用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王绩的辞官隐居生活和创作经历,不仅是他个人追求的体现,更是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在唐代盛世,文化繁荣、艺术创作达到了巅峰,但同时也伴随着官场斗争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因此,辞官隐居成为许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选择,他们以此来实现自我完善和心灵拯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不安和不满。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一座山名)上,我向远处眺望,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回归。层层树林被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辉。牧人正在驱赶那些牛群回家,猎人带着猎物从我身旁驰过。大家相对无言,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岗中。
注释:
1. 东皋:地名,指一座山。
2. 秋天的色彩:秋季景色的颜色特点,多为红、黄、褐等暖色调。
3. 落日的余光:太阳落下后残留的余晖光线。
4. 牛群:由一群牛组成的群体。
5. 驱赶:赶着动物或人向某个方向移动。
6. 猎物:猎人所捕杀的猎物,如兔、鹿、野猪等。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绩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约590年至644年间去世,原籍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隋末时他举孝廉,除了秘书正字。但他并不喜欢在官场工作,以病辞职,并被重新任命为扬州六合丞。当时天下大乱,他选择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唐武德时期,政府委派他担任待诏门下省的前朝官员。贞观初年,因病罢官返回河渚间自己的地盘,在那里从事农耕生产,并自称“东皋子”。王绩性格简傲,酷爱饮酒,能一口气喝五斗酒,并创作了《五斗先生传》,还著有《酒经》和《酒谱》。 王绩的诗歌质朴而不俗,其文风真率疏放,旷怀高致,与魏晋时期的高风相似。他所创作的律体诗歌是在六朝时期普遍存在的滥觞,而在隋唐时期成为一种成型的诗歌形式,无功在这方面具有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