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译文及注释:
对天下的事情进行考虑,常常关注难以处理的问题而忽略容易解决的问题,准备应对可怕的事情却忽略了不可忽视的事情。然而,灾难常常发生在被忽略的事情中,混乱常常起因于没有足够怀疑的事情。难道我们的考虑还不够周全吗?因为我们所能考虑到的范围只是人事的宜然,而超出了智力所能及的范围,是天道。
在秦朝时期,灭掉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他们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国的强大,于是变革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他们认为战争不再需要,天子的位置可以世袭,却不知道汉朝的兴起是从陇亩开始的,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汉朝惩罚了秦朝的孤立,建立了许多诸侯国,认为同姓之间的亲戚关系可以相继而无变,却七个国家萌生了篡位和弑君的阴谋。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认为没有问题了,却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汉。光武帝惩罚了哀帝、平帝,魏惩罚了汉朝,晋惩罚了魏,各自惩罚了导致他们灭亡的原因。然而,他们的灭亡却是在他们所准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说武氏杀了他的儿子孙,寻找类似的人来除掉他们,但武氏却一直在他的左右,却没有意识到。宋太祖看到五代时期的镇守者足以控制他们的君主,释放了他们的军权,使他们变得软弱易制,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子孙最终会被敌国困扰。这些人都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才能,对于治理和混乱、存亡的问题思考得非常详细,准备得非常审慎。然而,灾难却在他们准备不到的地方发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智慧可以谋划人事,但无法谋划天命。
医生的孩子经常死于疾病;巫师的孩子经常死于鬼怪。这是因为他们擅长治疗人类,但在谋划子孙方面却很笨拙吗?实际上,他们擅长谋划人类,但在谋划天命方面很笨拙。古代的圣人知道后世的变化,这是智慧和谋略所无法周全的,也不敢肆意地谋划诡计,只能积累至诚,用大德来结合天心,让天眷顾他们的德行,就像慈母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忍心放弃。因此,他们的子孙,即使有最愚蠢的人也足以导致国家的灭亡,但天命却不忍心让他们立即灭亡。这就是远见的谋划。如果我们不能与天命结合,却想用微薄的智慧来掌控当时的事务,却希望后世没有危险和灭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是天命的问题。
注释:
注释:
- 虑天下者:指治理国家的人。
- 所难:指困难的事情。
- 所易:指容易的事情。
- 所可畏:指可怕的事情。
- 所不疑:指不怀疑的事情。
-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指灾难常常发生在被忽视的地方。
- 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混乱常常起因于没有足够怀疑的事情。
- 虑之未周:指思考不够周全。
- 人事之宜然:指人类的事情通常是可以预测的。
- 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指人类的智力无法预测天道的变化。
- 秦之亡在乎诸侯之强:指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诸侯的强大。
- 变封建而为郡县:指秦朝废除封建制度,改为郡县制度。
- 陇亩之中:指汉朝创始者刘邦在陇西种田的故事。
- 庶孽:指庶民。
- 同姓之亲:指诸侯之间的亲戚关系。
- 萌篡弑之谋:指七国之乱。
- 削析之而分其势:指三国时期各国相互削弱,以为无事。
- 王莽卒移汉祚:指王莽篡汉。
- 光武之惩哀、平:指东汉光武帝惩治王莽的宗族哀、平。
- 魏之惩汉:指曹操惩治汉室宗室。
- 晋之惩魏:指晋朝惩治曹魏。
- 思之详而备之审:指思考周全,准备充分。
- 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指人类的智慧无法预测天道的变化。
-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指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巫师的孩子容易遭遇灾祸。
- 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指医生和巫师擅长治疗人类疾病和神灵问题,但不擅长预测未来。
- 古之圣人:指古代的圣人。
- 后世之变:指未来的变化。
- 非智虑之所能周:指智慧无法预测未来的变化。
- 非法术之所能制:指法术无法控制未来的变化。
- 积至诚:指积累至诚之德。
- 使天眷其德:指让天眷顾其德行。
- 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比喻天眷顾其德行,像慈母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舍得放手。
- 至愚不肖者:指非常愚蠢的人。
- 区区之智:指微不足道的智慧。
- 笼络当世之务:指用微不足道的智慧来处理当世的事务。
- 理之所必无者:指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 天道:指天命,天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靖康耻》赏析
《靖康耻》是明代思想家方孝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文章。文章以“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为核心,以历史上的兴衰为例,论证了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注意潜在的危机,并提出建议。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点明了立论要义,以“天意”和“人智”为对比,从而引出了历史上的兴衰得失。接下来的内容则列举了大量的史实,从秦始皇到宋太祖,无不显露出一个道理:忽视了一些看似微小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作者借助历史的镜子,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应该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管这篇文章是针对明代政治形势而写的,但其中所论述的道理却是永恒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同样的道理和启示。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论证严密有力。通过历史的细节和翔实的证据,作者深刻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于当时和今后的治理者都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
总之,《靖康耻》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阐述能力,也揭示出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问题,对于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能想到她就是那个可疑之人,最终武则天成为了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些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必须全方位、全面考虑,不能只重视一面,也不能因为过度防备一面而忽略其他可能的风险和变化。同时,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超出人类智力所能掌控的因素,比如天意、随机事件等,对于历史的走向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注释:
1.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指以国家利益为重,进行国家大事规划的人。
2. 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表示对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变化加强警惕,同时也要重视平常易忽略的事情。
3. 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即认为有许多事情不可掌控,必须顺应天命。
4.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改革措施,削弱诸侯的力量。
5. 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表示当时的思想认为,只要通过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就能够保证长治久安,但实际上历史的发展是不受人类意识掌控的。
6.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指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自己的亲戚进行分封,建立了一批与中央政府并行的诸侯国。
7. 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表示虽然刘邦期望通过家族和亲情联盟来维护国家稳定,但实际上还是遭到了一些其他力量的挑战。
8. 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表示历史上的人们对于前人经验的总结和借鉴非常重要,以避免重蹈覆辙。
9.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表示唐朝期间,唐太宗曾听信谣言,怀疑有人在阴谋谋害皇族后裔中穿插着“武”字的人,因此下令加强打压,却最终没有阻止武则天成为唯一的女皇帝。
10. 武则天:唐朝时期,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后来成为了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方孝孺简介: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浙江宁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明好学,文武兼备。 方孝孺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主张深受当时社会的推崇,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倡“以经籍为法,尚贤用能,以德为本”的政治理念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体系,主张恢复社会正义和人伦道德,谴责当时的腐败和奢侈风气。 在靖难之役时期,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坚守原则,被朱棣视为异己,遭到迫害。最终,他在忠于信仰和理想的信条下孤身赴难,不屈而亡。福王时为其追谥文正,人民并称他为“正学先生”。 据传,方孝孺逝世于1402年,享年46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文化、政治和思想上都有着重大贡献,被尊称为明代的学术泰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