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鉴赏:
《今别离》一诗是黄遵宪所作,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时创作。此诗运用了乐府杂曲歌辞的形式,并将新兴事物和传统主题相结合,成为当时“诗界革命”的代表作。该诗由四首独立成篇的小型组诗构成,笔触细腻、意境深远。
从结构上看,《今别离》四首各自独立,以火车、轮船、电报和照相等新事物为主题,描绘了近代人别离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四首诗将传统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与现代新事物融为一体,巧妙地表现了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整个诗篇贯穿一线,首尾相衔,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诗人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别离方式,表达了新旧交替、时代更迭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其中,第一首以火车、轮船为主题,写出了近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准时以及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第二首则以电报联系亲友,消除离别之忧;第三首则将照片寄给思妇,慰藉离愁;第四首则描绘了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现象,表达了别离带来的思念之苦。整首诗篇以别离为主题,通过对新旧别离方式的对比,表现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总之,《今别离》是一首优美精致的乐府新诗,既有传统的韵味和风格,又兼顾当时社会背景和科技进步的特点。它不仅代表了黄遵宪作为诗人的才华,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在别离面前的心理状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鉴赏详情»
黄遵宪简介: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是晚清时期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 光绪二年(1876年),黄遵宪中举人,后历任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在戊戌变法期间,他被署任为湖南按察使,并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同时黄遵宪善于诗歌创作,具有“诗界革新导师”的称号。他喜欢将新事物融入诗中,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先河。 黄遵宪的诗歌代表作品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他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黄遵宪于1905年逝世,享年57岁。他一生为外交事业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