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梁任父同年》拼音译文赏析

  • zèng
    liáng
    rèn
    tóng
    nián
  • [
    qīng
    ]
    huáng
    zūn
    xiàn
  • cùn
    cùn
    shān
    cùn
    cùn
    jīn
    guā
    fēn
    liè
    shuí
    rèn
  • juān
    zài
    bài
    yōu
    tiān
    leì
    jīng
    weì
    qióng
    tián
    hǎi
    xīn

原文: 寸寸河山寸寸金,(亻瓜)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译文及注释
寸寸河山,寸寸金,(人瓜)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每一寸河山,每一寸黄金,(人瓜)的离别分裂力由谁承担?杜鹃再次跪拜,流下忧天的泪水,精卫不断填海,心意无穷。
注释:
寸寸河山:指中国的土地和山川。

寸寸金:指中国的黄金和财富。

离分裂力:指外来侵略者的分裂和破坏力。

杜鹃:传说中的鸟类,因为哀婉的叫声而得名。

忧天泪:指杜鹃因为忧虑天下而流下的泪水。

精卫:传说中的鸟类,因为填海造陆而得名。

无穷填海心:指精卫不断地填海造陆,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黄遵宪的这首诗《呼唤》是一首富有激情和思想性的诗篇。全诗表达了作家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以及对国家面临危难的担忧与呼吁,是一首具有启示意义的爱国诗篇。 首先,诗中“寸寸河山寸寸金”的写法道出了黄遵宪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珍视和爱护。他用“寸寸”这个叠音词修饰,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细致品味,表现出他对国家土地、繁华的热爱之情。 其次,诗人在描绘国家命运时,写到“侉离分裂力谁任”,暗指当时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局面,国家被弱化、领土被侵蚀。诗人希望有能人士来拯救国家,来收拾破碎的山河,呼吁每一个有志之士努力为国家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者,诗中“杜鹃再拜忧天泪”则是写作家自己,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国之情和爱国心,他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同时他以古代礼制“再拜”的方式强调了自己的敬重与祈盼。 最后,诗中“精卫无穷填海心”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表达了他对爱国人士的敬佩和鼓励,呼吁国人像精卫那样不屈不挠地为国家民族的危亡而奋斗,直到成功。 综上所述,《呼唤》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和呼吁。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启示,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性,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爱国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黄遵宪、创作背景、诗人、腐败 黄遵宪是一位兼具政治家和文学家身份的爱国诗人,他在逝世前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爱国情怀的诗篇。其中,他的这首《呼唤》便是一篇代表作。作品中,他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和“精卫填海”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领土被列强瓜分、弱势地位被不断削弱的焦虑与担忧。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则是当时的大清朝面对政治腐败、外交失败、领土失去的失落和沉重。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种内外因素的困扰令人疲惫不堪。黄遵宪身为一名有志之士,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危难境地,不断呼吁国人振兴中华。尤其是甲午海战后,中国在东亚海域的地位再次被打压,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样的耻辱性条约,使得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毁。黄遵宪,作为一名热爱国家、忧思天下的诗人,感到了深切地痛楚和无奈,他写下的这首《呼唤》则是充满情感色彩的呐喊与激励,寄托了他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许。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9%81%B5%E5%AE%AA/1243490)]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黄遵宪、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列强瓜分、负责 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向精卫填海一边的奋斗。 祖国山河:指中国领土和国家风貌。 瓜分:指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势力范围划分等方式将中国领土占据并控制。 杜鹃:寓意黄遵宪自认为像杜鹃一样爱国,杜鹃是一种花鸟,有着美丽的外表,代表着文化、艺术与智慧。 精卫填海:传说中的精卫鸟曾在海边挑起石子投入海中,意为不断努力克服困难。而“填海”则是借指治理国家兴旺发展。 注释: - 祖国(zǔ guó):指本国的国土和人民。 - 山河(shān hé):指地形地貌和风景。 - 列强(liè qiáng):指帝国主义国家。 - 负责(fù zé):承担职责或责任。 - 呼唤(hū huàn):招唤,喊叫,通过行动或言辞唤醒他人的意识和行动。 - 东山再起(dōng shān zài qǐ):比喻失败后重新振作。 - 精卫(jīng wèi):神话传说中的一只鸟,比喻人们不畏困难,不断奋斗,坚韧不拔。 - 填海(tián hǎi):在海上倾倒泥土、石头等填埋海底,以扩大陆地。此处比喻治理国家,克服各种困难,使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 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遵宪简介: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是晚清时期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 光绪二年(1876年),黄遵宪中举人,后历任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在戊戌变法期间,他被署任为湖南按察使,并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同时黄遵宪善于诗歌创作,具有“诗界革新导师”的称号。他喜欢将新事物融入诗中,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先河。 黄遵宪的诗歌代表作品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他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黄遵宪于1905年逝世,享年57岁。他一生为外交事业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