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拼音译文赏析

  • zèng
    liáng
    rèn
    tóng
    nián
    /
    liáng
    rèn
    tóng
    nián
  • [
    qīng
    ]
    huáng
    zūn
    xiàn
  • cùn
    cùn
    shān
    cùn
    cùn
    jīn
    kuǎ
    fēn
    liè
    shuí
    rèn
  • juān
    zài
    bài
    yōu
    tiān
    leì
    jīng
    weì
    qióng
    tián
    hǎi
    xīn

原文: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相关标签:爱国

译文及注释
寸寸山河:每一寸土地和山河
寸寸金:每一寸黄金
侉离分裂力: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和裂谷
谁任:谁能承受
杜鹃再拜忧天泪:杜鹃鸟为了寻找失散的伴侣而哀鸣,忧心忡忡,流下泪水
精卫无穷填海心:传说中的精卫鸟,为了填平东海,不断地把小石子扔进海里,意志坚定,不屈不挠。
注释:
寸寸:指每寸土地、每寸金银。

侉离:指国家分裂、瓦解。

杜鹃:传说中的鸟类,因为哀婉的叫声而得名。

精卫:传说中的鸟类,因为不断地往海里投石填海而得名。

忧天泪:指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忧虑的眼泪。

填海心:指填海造陆的决心和毅力。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极具历史意义,作者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当时,大清帝国面临着腐败和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次次地被迫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中的失败,更是让大清帝国输给了东瀛小国,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再次割让领土。作者深感自己的国家如此落魄,内心充满了悲愤之情。 然而,作者并非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怀抱着坚定的信念。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一天。他用忧天之泪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护和寄托,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渴望和期待。虽然作者无法回天,但他对民族的信念从未动摇,这也是这首传世名篇“忧天之泪”的深刻含义所在。 因此,这首诗体现了黄遵宪先生的高峰境界,也反映了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的特殊背景。在那个时代,国家多灾多难,人民的疾苦和彷徨无处不在,但是作者没有放弃对祖国的信仰和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首诗既是作者的愤慨之作,也是他的豁达之心,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珍贵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可谓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抒发悲愤的爱国诗篇。诗中用情感饱满的笔触,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痛惜。 首句“寸寸河山寸寸金”,黄遵宪借助对大好河山的赞美错落有致地表达了对祖国的重视和热爱之情。但“侉离分裂力谁任”,接下来几句则透露出当时国家面临劫难,遭受列强欺凌,祖国沦为瓜分的不幸境遇。这些描写既传递了深沉的国仇家恨,也表现出作者对救国救民的强烈渴望,引发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深思。 诗中,黄遵宪还借用了杜鹃这一寓意深刻的形象来进一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杜鹃以哀婉的唱腔向天谏言,身上的羽毛变成鲜红的血,唯愿祖国重振雄风,让人们为之感叹。整首诗像是在呼唤救世英雄的到来,表达了对于祖国前途的美好期盼。 总之,《赠梁任父同年》这首诗以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反映了作者的深情厚爱和悲壮抒发。作为一篇充满爱国情怀的佳作,诗中表现的那份爱国情感与责任意识,也令人们更加坚定了保卫祖国、拯救民族的决心。 赏析详情»


黄遵宪简介: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是晚清时期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 光绪二年(1876年),黄遵宪中举人,后历任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在戊戌变法期间,他被署任为湖南按察使,并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同时黄遵宪善于诗歌创作,具有“诗界革新导师”的称号。他喜欢将新事物融入诗中,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先河。 黄遵宪的诗歌代表作品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他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黄遵宪于1905年逝世,享年57岁。他一生为外交事业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