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译文及注释: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锋利的箭头被困住了,取决于过去的选择,但我仍然不会停止我的歌唱。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即使面临死亡,我也不会放弃我的信念,贫穷也不能阻止我前进!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只有二十两棉花做的被子,三根松木做的空锅,但我仍然过得很好。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即使只有一个冬天,我也能过得很充实,难道人间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注释:
锋镝:指箭头,表示战争和武力的意义。
牢囚:被囚禁的意义。
弦歌:指琴声,表示艺术和文化的意义。
输心:指放弃,表示不屈服的意义。
贫:指贫穷,表示贫困的意义。
廿两:古代计量单位,相当于600克。
棉花:指棉絮,用来填充被子。
装破被:指用棉花填充被子。
松木:指松树的木材。
煮空锅:指烧空锅,表示贫困的生活状态。
堂堂地:指光荣地,表示自豪和自尊的意义。
胜著:指优越,表示比较的意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黄宗羲自幼聪颖,十四岁时考中秀才,后接受了宋学及明儒朱熹经学的影响。他十分重视实践和观察,在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思考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黄宗羲曾发表过大量著作,其中包括《明夷待访录》、《山海经考异》、《春秋金谷塘文集》、《梦溪笔谈》等,涉及多个领域,堪称一代巨匠。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据史书记载,黄宗羲于1695年8月12日去世,享年86岁。他的学术思想和多方面贡献对中国文化、哲学、历史和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