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矛盾、苦闷,同时又展示诗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诗篇。诗中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包括前四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积郁不安。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后竟不得不用长啸声来加以发泄,这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惆怅”的认真态度。在描写他的惆怅之后,诗人引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思欲解世纷”,说明他的惆怅源于对国家和人民遭受安史之乱的苦难。
第二个特点是通过积极用世和消极思想的对比,对多层次的主题进行交叉抒写。第二段比起第一段更具体深入,包含八句,而“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则是展现诗人理想与抱负的远大,是诗中的正面直抒。但是,“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就是对比中的反面。诗人认为自己即使自己年事已高,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仍应当积极进取,而不是像伏生那样羞于面对困难。
在第三个段落中,诗人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事的看法。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二者相互呼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沉郁。但他也呼应了前面想要摆脱矛盾、积极向上的理念,“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表现出他对于世界的好奇与追求,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
总之,这首诗一方面细腻地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苦闷,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切;另一方面展示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对积极/消极、正面/反面的对比抒发出多层次的主题。同时,诗人运用自然的描写,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世间万象之中,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向往。
诗文: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