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何七判官昌浩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至今不得而知,因此被称为佚名。这首诗据传是在唐代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创作的,也就是诗人逝世的前一年。当时,诗人已经饱经沧桑,身体虚弱多病,而且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击。 在唐代,文化、艺术和诗歌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而李白则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的风格、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像他的诗那样奔放自由,他也体验过人生的苦痛和挫折。 在写下这首诗之前,李白已经历尽了人生的滋味。他曾经留学华北,游历江南,担任过官员,但最终却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孤独之中。肃宗上元二年时,他不仅身患重病,而且在政治上也遭受了极大的压力和打击,这无疑让他感到了极大的沮丧和绝望。 然而,尽管身处逆境,李白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希望,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逐内心的真正意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情感和思考,与李白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精神脱不了关系。 总之,这首诗是李白余生中的一次发泄和宣泄,同时也是对于尘世间种种不如意和挫折的反思和启示。它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内心的激荡和深刻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


诗文: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