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译文及注释:
有时忽然感到忧愁,独自坐到深夜。
清晨空中吹响号角,想要解决世间纷争。
心随着长风飘荡,吹散万里的云彩。
羞愧地自称是济南人,九十岁还能背诵古文。
否则就拿起剑,去沙漠中收获奇勋。
老死在街巷之间,怎么能扬起清香呢?
如今你成为一位管乐的夫子,英才冠军中的佼佼者。
最终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怎么会被群体所阻挡呢?
注释:
忽惆怅:突然感到忧愁不安。
匡坐:端坐。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啸咤:高声吟唱。
解世纷:摆脱世间的纷扰。
长风:指自由自在的生活。
济南生:指作者自己。
九十诵古文:指作者精通古文。
拂剑起:指拔剑出行,行侠仗义。
沙漠收奇勋:指在荒凉的沙漠中收获了不凡的功勋。
阡陌:指田间小路。
扬清芬:指扬名立万,名声远扬。
夫子:指孔子。
管乐:指掌管乐曲。
英才冠三军:指有才华的人能够成为军队中的佼佼者。
沮溺:指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同出处:指同为中国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 (有时我会感到心情郁闷,默默独坐直到深夜。等到天亮时,我会怀抱大志,仰天长叹,希望能为纷乱的世界带来解脱和归宿。)
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 (我内心的追求如同顺着长风直升万里,将天空中的浮云一扫而空。)
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 (我感到羞耻,像济南伏生那样年过九旬,仍然死死地啃着书本,吟咏着古文。)
不如撰剑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杀厮斗,为国立功。 (我觉得不如拿起利剑,走向沙漠,为了国家而奋斗,立下功勋。)
一辈子老死于阡陌之间,怎能扬大名呢? (如果一生只是老死在乡野小巷中,又怎么能荣登于名将之列呢?)
夫子您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英才名冠三军。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 (夫子,您就如同当年的管仲和乐毅,英武无双,名闻遐迩。我相信您定能拼搏创业,何必与长沮、桀溺等人同流合污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至今不得而知,因此被称为佚名。这首诗据传是在唐代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创作的,也就是诗人逝世的前一年。当时,诗人已经饱经沧桑,身体虚弱多病,而且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击。
在唐代,文化、艺术和诗歌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而李白则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的风格、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像他的诗那样奔放自由,他也体验过人生的苦痛和挫折。
在写下这首诗之前,李白已经历尽了人生的滋味。他曾经留学华北,游历江南,担任过官员,但最终却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孤独之中。肃宗上元二年时,他不仅身患重病,而且在政治上也遭受了极大的压力和打击,这无疑让他感到了极大的沮丧和绝望。
然而,尽管身处逆境,李白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希望,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逐内心的真正意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情感和思考,与李白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精神脱不了关系。
总之,这首诗是李白余生中的一次发泄和宣泄,同时也是对于尘世间种种不如意和挫折的反思和启示。它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内心的激荡和深刻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矛盾、苦闷,同时又展示诗人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诗篇。诗中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包括前四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积郁不安。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后竟不得不用长啸声来加以发泄,这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惆怅”的认真态度。在描写他的惆怅之后,诗人引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思欲解世纷”,说明他的惆怅源于对国家和人民遭受安史之乱的苦难。
第二个特点是通过积极用世和消极思想的对比,对多层次的主题进行交叉抒写。第二段比起第一段更具体深入,包含八句,而“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则是展现诗人理想与抱负的远大,是诗中的正面直抒。但是,“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就是对比中的反面。诗人认为自己即使自己年事已高,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仍应当积极进取,而不是像伏生那样羞于面对困难。
在第三个段落中,诗人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事的看法。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二者相互呼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沉郁。但他也呼应了前面想要摆脱矛盾、积极向上的理念,“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表现出他对于世界的好奇与追求,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
总之,这首诗一方面细腻地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苦闷,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切;另一方面展示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对积极/消极、正面/反面的对比抒发出多层次的主题。同时,诗人运用自然的描写,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世间万象之中,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向往。
鉴赏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