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公元759年春,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动荡时期所作的一首诗。当时,唐朝面临着兵力不足的危机,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心情矛盾、痛苦,写下了“三吏三别”六首诗作。
此次战争,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由于当时国家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危机,百姓们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军队,用自己的生命投身到战争中去。
在这首《新婚别》中,杜甫以一种深刻的方式揭示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不幸和痛苦。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诗情感真挚,笔调悲壮,特别是对战争、对军人家庭的关注,给人深深的印象。
这首诗作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严峻形势,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关注和怀念,更是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财富。
诗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