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译文及注释:
兔毛缠绕蒲苇,攀藤不得生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置路旁。
结发为夫妻,床席冷落无暖。婚别匆匆忙,晨昏离别难。
君虽行不远,守边赴河阳。我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教我藏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可随行。
君今赴死地,痛苦难以言。我愿随君去,身世反转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难以显扬。
自怨贫家女,久穿罗襦裳。罗襦不再穿,对君洗红妆。
仰望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生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注释:
兔丝:指野草,附蓬麻:指附着在野草上的蓬杂草。引蔓故不长:指野草上的蔓藤因为缺乏支撑而无法生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指女子嫁人和男子征战都不如放弃这些,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指即使结为夫妻,也不能给丈夫提供温暖的床铺。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指婚礼刚刚结束,就要告别,太过匆忙。
守边赴河阳:指丈夫要去边疆守卫或征战,前往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指女子还没有被分配到哪个家庭,不知道该向哪个姑嫜拜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指父母养育女儿时,要让她隐居在家中,不让她外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指女儿出嫁后,家中的鸡狗也要随之离开。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指丈夫前往危险的战场,让女子感到非常痛苦。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指女子决定跟随丈夫,但是情况却变得更加困难。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指女子不要为新婚而忧虑,要努力支持丈夫的战争。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指女子在军队中,可能会受到歧视,不被重视。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指女子自怨自艾,长期穿着简陋的衣服。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指女子不再穿着简陋的衣服,而是穿上了华丽的红色妆饰。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指女子仰望天空,看到的鸟儿总是成双成对地飞翔,暗示自己也希望有一个伴侣。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指人生中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但是女子希望能够与丈夫永远相望。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菟丝:tu si,一种攀缘植物,又名旋踵(zhong),可用作药材。
蓬草:peng cao,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叶子形似羽毛,多生长在路旁。
大麻:da ma,一种草本植物,其树皮纤维可制造麻绳、麻布等。
军:指当时的徭役制度,即为国家所征发的劳动力。
床席:chuang xi,指被褥、垫子等卧具。
拜祭:bai ji,指进行祭奠仪式。
公婆:指丈夫的父母。
士气:指军队的精神状态和斗志。
脂粉:zhi fen,指女性化妆用的脂粉。
穷人家:指家境贫困的家庭。
制办:制备、准备。
嫁衣:指婚礼上穿着的嫁妆衣服。
成对成双:形容鸟类等动物的情侣关系。
两地同心:指在异地也要同心协力。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公元759年春,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动荡时期所作的一首诗。当时,唐朝面临着兵力不足的危机,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心情矛盾、痛苦,写下了“三吏三别”六首诗作。
此次战争,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由于当时国家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危机,百姓们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军队,用自己的生命投身到战争中去。
在这首《新婚别》中,杜甫以一种深刻的方式揭示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不幸和痛苦。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诗情感真挚,笔调悲壮,特别是对战争、对军人家庭的关注,给人深深的印象。
这首诗作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严峻形势,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关注和怀念,更是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财富。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杜甫的《新婚别》是《三吏三别》中的一首,通过一个少妇形象的塑造,抒发了对战争、对家庭的深深关注。这首诗采用了独白的形式,全篇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整首诗可分为三段,每一段都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性和变化。
在第一段中,杜甫通过新娘的描述,表现出她的不幸命运。作为一个新嫁娘,她过去从未见过自己的丈夫,更没有和他讲过话。她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寄托了自己不被重视的心情。“结发为君妻”,却不能享受被爱的幸福,衷心地表示出她的苦恼和不满。
第二段中,杜甫通过新娘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对战争的理解和对丈夫的祝福。新娘认识到自己的丈夫是为国家赴战场而去的,“抱子弃夫去,苍生难维系”,她的心情既感慨又复杂。在新娘的心中,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丈夫的力量,“愿君尝归见,无乃似穆桂英”。这种祝福并不是随意而来的,而是由她所面临的环境和时代决定的,因此格外珍贵和动人。
第三段中,杜甫通过表述新娘的期望和愿望,展示出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渴望。新娘希望自己的丈夫回家后,能像“张果老举世闻”一样光明正大地生活,不再受到歧视和束缚。新娘用“落日楼头”形容了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疑虑和担忧。
总的来说,杜甫的《新婚别》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虽然它是在古代中国的一个特定时期、一个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但它所表现的情感和思考,却具有深刻的普遍性。通过深入描写新娘的心理、情感,杜甫展示了战争和家庭对人们的影响,进一步反映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鉴赏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