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的鉴赏

鉴赏
《潼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通过对士兵劳苦修筑潼关防卫工事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于唐朝边疆防卫的担忧与关注,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古代士兵劳动与战争艰苦的感怀。 诗歌以“漫漫潼关道上”起笔,形象地描绘了大批士卒在沿途辛勤修筑工事的情景。作者用“草草”二字生动地形容了此时士兵们的劳累模样,而“何”字的加入更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些许感伤色彩。接下来,通过对城墙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潼关工事的高大、威武和坚固,准确地把握住了这座重要关隘的气质特征。 在“借问潼关吏”一句中,作者暗藏玄机。在提出问题之前,他先引入“潼关吏”的角色,从而为后续二人对话的展开打下基础。对于“胡贼”的问题,潼关吏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邀请作者下马步行,为他指点远山。这一举动呈现出这位吏员胸有成竹、信心十足的態度,而也隐含着唐朝边疆防卫的严峻形势。 潼关吏的回答慷慨激昂,紧扣“修关还备胡”的主题,展示出古代士兵作战时不畏艰苦、奋勇前行的精神风貌。同时,他的描述也笔触细腻,用“高耸入云端”、“一夫当关”等比喻手法,将潼关工事的巍峨与坚固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则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表现出对于这段历史的不忍和愧疚之情。 综上所述,杜甫的《潼关》通过对于唐朝潼关防卫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士兵的艰辛劳作和英勇作战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唐代边防形势的担忧和悲痛之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思考和观察力的经典之作。


诗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相关标签:战争 <